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 1.如图表所示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A .足量镁和铝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B .镁在空气中加热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D .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22Mg+2HCl=24MgCl +3H 72↑,325421961872Al +6HCl =2AlCl +3H 32↑可知 ,足量的镁和铝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酸能完全反应,因此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镁的质量大于 铝的质量,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 、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质量应该等于生成物质量,因此固体的质量不断增加,图像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符合题意;C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当增加,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D 、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变,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B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D .用一氧化碳气体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的活动性强于铁,故锌的反应速率大于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2442=F Fe+H SO SO +H e ↑2442=Z Zn+H SO SO +H n ↑,每生成2g 氢气,需要消耗的锌、铁的质量分布为65g 、56g ,所以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最终是铁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于锌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故选项错误;B、镁燃烧生成氧化镁,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不断增大,但是开始时固体质量不是0,故选项错误;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D、一氧化碳气体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除了生成二氧化碳外还会生成一定质量的铁,最终固体的质量不会为0,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镁、铝、锌、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之间的反应规律及图象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镁、铝、锌、铁与足量酸反应,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象B等质量的镁、铝、锌、铁与足量酸反应,氢气质量与酸溶液的关系图象C等量酸与足量镁、铝、锌、铁反应,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象D等量酸与足量镁、铝、锌、铁反应,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图象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等量酸与足量金属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金属活动性越强,产生氢气速率越快;等量金属与足量酸反应时,金属活动性越强,产生氢气越快,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氢气越多。
【详解】A、等质量的镁、铝、锌、铁与足量酸反应,最终和酸反应生成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铝、镁、铁、锌,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等质量的镁、铝、锌、铁与足量酸反应,反应的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最终和酸反应生成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铝、镁、铁、锌,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等量酸与足量镁、铝、锌、铁反应,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由于镁比铝活泼,铝比锌活泼,锌比铁活泼,因此反应时间由短到长的顺序是镁、铝、锌、铁,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等量酸与足量镁、铝、锌、铁反应,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当金属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由大到小是顺序是铝、镁、铁、锌,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点睛】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以下文字叙述与图像不相符的是A.等质量的Zn、Fe分别与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B.向盐酸和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C.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向某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锌小,金属活动性比锌弱,因此反应速率比锌小,产生的氢气比锌多,该图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故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开始没有沉淀生成,该图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故不符合题意;C、由于红磷燃烧消耗容器中空气的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当反应停止,冷却至室温,此时,容器中压强应小于反应前容器中压强,即起点纵坐标大于终点纵坐标,该图不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故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值大于7,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显中性的硫酸钠溶液,所以当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时,溶液的pH值要变小,当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时,pH值等于7,如果继续滴加则会使溶液变为酸性溶液,即溶液的pH小于7,该图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5.如图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图甲表示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图乙表示镁在氧气中燃烧C.图丙表示等质量的锌、铁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D.图丁表示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过程中密封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在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量不断增加,但是开始时氧气为0,故错误;B、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和氧气的质量减少,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但是反应过程中消耗的镁的质量大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所以最终剩余镁的质量较少,故错误;,C、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故正确;D、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开始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压强会变大,最后压强变小,小于初始值,故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6.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操作的是A.向碱溶液中加水B.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向碱溶液中加水,pH减小,但是不能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饱和前的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增大,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7.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粉直至过量,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若以加入的锌粉质量为横坐标,则纵坐标是指A.溶液的质量B.生成气体的质量C.溶液中硫酸的质量D.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答案】A【解析】A、由于Zn+H2SO4=ZnSO4+H2↑,每65份质量的锌参与反应就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说明溶液的质量随着反应的发生在逐渐的增多至不再发生变化,但溶液本来就有,所以不会从零开始,故A正确;B、由于反应中生成的气体即氢气,质量是从零开始,故B错误;C、稀硫酸是反应物,因此它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逐渐的减小,最后为零,故C错误;D、硫酸锌是生成物,所以其起始点应该是零.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在和稀酸发生反应的过程中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类化学反应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8.下列各选项与如图所示曲线相符的是选项实验操作横坐标纵坐标A 向一定质量的锌粉中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生成氢气的质量/gB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加入铜粉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C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钙粉末加入碳酸钙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D 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 加入水的质量/g 溶质的质量/gA .AB .BC .CD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向一定质量的锌粉中加入稀硫酸,稀硫酸与锌粉接触就会反应产生氢气,横坐标表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纵坐标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生成氢气的质量会从原点开始。
故A 不符合题意;B.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3322AgNO Cu Cu(NO )2Ag 64216+=+ ,横坐标表示加入铜粉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质量,由反应可以看出,一个铜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64)反应进入溶液中,两个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08)会被置换出来,所以溶液质量会随着铜的加入而减少直到反应结束。
故B 不符合题意;C.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钙粉末,3222CaCO +2HCl=CaCl +H O+CO 10044↑,碳酸钙(相对原子质量为100)是固体,二氧化碳(相对原子质量为44)为气体,溶液中每进入100份质量同时减少44份质量,进去的多,出来的少,所以溶液质量会增加,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钙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质量,加入碳酸钙前盐酸有一定质量,故起点在纵坐标上不为原点处。
故C 符合题意;D. 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进行稀释,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
横坐标表示加入水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不变应该是一条直线。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9.下列图像中,坐标标示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与反应过程对应正确的是A .电解水B.分别加热 KNO3、Ca(OH)2 的饱和溶液(溶剂蒸发忽略不计)C.向两份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镁粉和锌粉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分别加热KNO3、Ca(OH)2的饱和溶液时,虽然硝酸钾溶解度增大,但是质量分数不变,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导致部分氢氧化钙析出,质量分数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向两份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镁粉和锌粉,硫酸中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氢气,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