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源自于生活,又能很好地指导生活中的人们,不管是在爱情、婚姻中还是职场、商场中,处处都存着心理学的影子,在这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较为有趣的心理学问题,比如虚荣,自杀,恋母(父),追星等等。

1.虚荣——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
虚荣,即指一味追求外表光彩的心理。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款子等,女人更多的追求自己的衣着、容貌、老公等。

尤其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已经不能像老子在《取舍》中所言:“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一等,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追求轻则道德沦丧,重则有可能踏入罪恶深渊
如果想要挽救自己,只能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永远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也不会沉迷于那种徒有虚名的假象里。

2.丢掉攀比心。

盲目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并且还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

如果实在想要比较,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自身是否有进步或倒退。

3.尊重自己的人格。

崇尚高尚的人格,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永远不会让虚荣心站在自己的头顶
2.自杀者的内心挣扎
自杀,是腐蚀心灵的毒蛇。

处在常态生活作息中的人们,对自杀问题的重要性一向认识和估计不足。

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全世界每天至少要有一千人死于自杀。

美国现实在各种死亡原因中,自杀致死占第8位。

美国每年死于自杀的有30多万人之多,而自杀未遂者更是多不胜数。

据权威性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自杀发生率最高的国家,竟达到每年10万人口中有25名(如:挪威、瑞典、丹麦等);低发生率国家每10万人口中有10名(如: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

就性别而言,各国男性普遍高于女性3倍。

就我国而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6%
如何摆脱不良心理的侵蚀:
每一例自杀案件的当事人,都有不同的动机,但是,他们不想活下去的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

那些厌生弃世者,绝大多数性格内向,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也不愿与人交流向人诉说,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不幸的考验,当他们的某种愿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自我解脱”的不归路。

据20世纪末的一次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人死于自杀。

据行家评说: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发达,社会竞争越是激烈,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将越大,因此,自杀的隐患也越明显。

像欧美发达国家,自杀的问题更严重。

为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自杀问题亦不可忽视。

如在一些城市中,都设立了由心理医生担纲的“心理热线电话”,这些专线电话的开通,的确为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便利,为他们排了忧、解了难,间接地挽救了很多宝贵的生命。

因此,专家提醒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应学会心胸开阔,遇事不惊、处世泰然、多学他人长处。

比如,冰心老人就是我们的榜样:她性格爽朗,心境愉悦,不论遇到什么挫折,
都能淡然待之。

她有一句养生的名言,值得我们借鉴:“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她告诫世人:“人生在世,知足才能常乐,不要追求那些难以追求到的东西,方可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我们理当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敢于在逆境中奋起,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美好的生活中去,做一个身心俱佳的“健康人”,愉悦而又从容地过完属于自己的、珍贵的光阴
3.恋母恋父为哪般
所谓“恋父”、“恋母”情结,顾名思义就是做子女的,喜欢自己的父亲或者是母亲。

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子的“恋父情结”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

孩子在3岁到6岁期间,必然会在感情上更加依恋父母中的一方。

儿子更依恋母亲,女儿更依恋父亲,这是多数孩子进入3~6岁阶段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恋父、恋母对孩子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恋父”、“恋母”情结看作是亲情问题,如果孩子不依恋父母,许多人还会认为是不是因为自己对孩子不够好,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加倍地给予孩子补偿,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应该在适当的时间,慢慢淡化掉这种情结。

此外,心理学家还告诫人们:男孩的恋母心理必须适时淡化,甚至割断。

如果任其发展,会对男孩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他们长大以后可能仍然深恋着母亲,且不容易把感情移到别的女性身上,甚至不能顺利组成家庭;严重者还会导致性心理发育障碍和其他方面的障碍,对其以后的人生非常不利。

如何消除孩子的恋母(恋父)心理:
1.生活中,让孩子多与其他亲人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

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等近亲来家中小住,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当离开爸爸、妈妈,渐渐消除他们内心的依赖性。

2.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们游戏,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

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和亲人之爱,还有非常重要的友情。

3.切勿频繁地对孩子做亲昵动作。

如亲吻、拥抱、过多地抚摸其身体等。

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爸爸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逐渐淡化掉孩子对大人的依恋。

4.从小就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

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

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改善此类现象。

5.不要过于限制孩子的行动。

尽量让孩子独立听故事录音、看电视、读书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寻找大人保护的事情上了。

4.偏执的追星族
“追星族”顾名思义,就是追逐明星的人群,他们多数是年轻人,有着时尚流行的心态,有不少的中学生都可称得上是“追星族”。

从影星金城武、章子怡……到欧美歌星布兰妮·斯皮尔斯、艾薇儿……再到时尚潮人妮可·里奇、凯特·莫丝……这些“星”们在追星族的心目中光芒闪耀,魅力无穷。

对于自己所追的星,或者说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中学生们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听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不仅如此,他们还疯狂地购买偶像的画册、唱片,收集有关偶像的一切资料;从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着装品牌到每一段恋情史……都“铭记于心”。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追星族多抱有一种畸形心理,随着追星族的队伍日益壮大,它已经
演变成一种危害社会的集体心理不良倾向。

其发展趋向甚至可以用“可怕”来形容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追求成功或优越。

”人人都想追求成功,但现实是命运之神只会偏袒某些人,而绝不是大多数。

于是,追求成功的失落使情感发生转移,转移到对某些成功者的崇拜上,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明星们。

或者这些追星族(未成功者)的初衷就只是在模仿成功者(明星),追星就是他们追求成功的原始的脚步。

只不过,他们的第一步就踏错了。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习得的,而学习行为被反复的正强化,无疑提高了特定行为的反映强度。

心理学家班杜拉则更深入了一步,他认为:直接的外在强化不占主要,而个体作出模仿行为,这个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奖励或赞誉)这是某种习得行为是否扩大的关键因素。

的确,心理学是幸福的催化剂,只要我们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够解决一切生活中存在的烦恼和困惑,化解各种心理危机,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安适。

因为,每一次心理活动都是一场博弈的过程,每一次博弈也都是一场心理活动的表现。

在当今社会,似乎还没有太多的人意识到它的存在,或是还没有将它和其他事情联系到一起的习惯,因此很多年来,它都被人们忽略不计。

生活中的心理学正是打破了人们的固有思维,从两个方面入手,把枯燥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心理世界和全新的博弈过程,使人们一看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

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心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所以学好生活中的心理学对于我们幸福的生活是大有益处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