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中秋节的习俗

作文素材:中秋节的习俗

作文素材:中秋节的习俗
本文是关于习俗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到那个时候,人们都要吃月饼,当天晚上,等月亮出来的时候,人们都要赏月,那时候的月亮又圆又大,简直就像是一个大饼。

下面是关于作文素材中秋节的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中秋节的习俗1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每一年的八月十五了。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实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为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当中的八月称为“仲秋”。

从古到今,客居他乡的游子常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祭月是重要的习俗之一。

在古代,不光是皇帝有祭月的社制,平民老板姓也有祭月之风,只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赏月,祭祀变成了欢娱。

在唐代时中秋赏月的风俗最为旺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而且至今为止也还遗存着“拜月亭”、“望月楼”等的古迹。

不过在中秋来临的时候,让我们最难忘的还是和亲人朋友团聚所带来的温馨和祥和。

人与人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情愫往往能在风格迥异的节日意境中得以诠释。

因此节日也就成为生活中一种特定的沟通公式。

中秋节往往少不了吃月饼,而月饼是有感情的,她带着浓浓的情意,给了我们思念的情怀。

情谊的深厚是无法用物质或金钱的价值来衡量。

岁月的印记无法涂抹,时代的步伐难以停歇,生活中的感动也是无处不在,在中秋来临之即,去探望曾经给予你点滴帮助的朋友和亲人们。

最后在这里我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中秋节的习俗2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

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

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

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

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

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

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

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中秋节的习俗3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

祭月
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

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

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

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

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

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

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

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

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中秋节的习俗4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
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