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精品医学课件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精品医学课件
标本采集
1.骨髓取材部位
骨髓标本常采用穿刺法吸取,以髂骨首选,也可 选胸骨或棘突等,2岁以下小儿主张用胫骨粗隆穿刺。 穿刺部位不同,细胞的数量和组成有一定差异,病变 呈局灶性分布的疾病差异更明显,故必要时应多部位 取材,以全面了解骨髓的造血情况。
2.骨髓穿刺方法
(1)穿刺部位的选择 骨髓腔中红髓丰富;穿刺部位表
3.骨髓质量保证
(1)无菌穿刺,预防感染。 (2)初诊者于治疗前做骨髓穿刺利于明确 诊断。 (3)动作应缓慢,避免稀释。 (4)多部位穿刺,提高阳性率。
4.干抽
干抽(dry tap)是指非技术原因多次、多部位 穿刺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常见于:
1.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2.骨髓极度增生,细胞过于紧密结实,如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骨髓增生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4.肿瘤骨髓浸润,包括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 瘤、骨髓转移癌。
观察血片
组织化学染色
填写骨髓图文结果报告单 (骨髓细胞特征 血片细胞特征 组化特征 )
骨髓片存档保存
正常骨髓象条件 正常骨髓象特征
一、正常骨髓象应具备四个条件 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2.各系、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大致在
正常参考范围内。 3.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4.无特殊病理细胞及血液寄生虫。
表现,可提出检查意见;
可疑性诊断
排除性诊断 形态学描述
骨髓有部分变化或有少量异常细胞,可 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前期或不典型病 例。提出进一步检查或动态观察; 临床怀疑某种疾病,但骨髓象不支持; 提不出诊断意见,可简要描述骨髓象特 征,临床诊断多属于此种。
×××××××
200915410
张三
2009-12-31 14:00
4.每位患者的骨髓标本应用小纸袋装好,妥善保存,以 供复查、总结、研究及教学使用,标本存档至少5年。
47
低倍镜观察(取材 涂片 有核细胞增生 巨核细胞 病理细胞)
油镜观察 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200-500个
细胞系形态学观察
粒系
红系
单核系 淋巴系 浆系 其他细胞
计算结果(各细胞系百分比 粒红比值)
二、正常成人骨髓象的特征 1.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值为2~4:1。 2.粒细胞系 在骨髓全部有核细胞中占最大比
例,约1/2左右(40%~60%),原粒<2%,早粒< 5%,以下各阶段细胞依次增多,但分叶核少于杆 状核。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小于<5%,嗜碱性粒细 胞<1%。各阶段细胞形态无异常。
3.红细胞系 幼红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的1/5左 右(20%~25%),原红<1%,早红<3%,中红、晚 红约各占10%。幼稚和成熟红细胞形态无异常。
9.制备的骨髓涂片宜全部送检,供染色选择、血 细胞化学染色或会诊用,送骨髓涂片的同时最好送 血涂片。
骨髓涂片检查 血涂片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报告单的填写 标本保存与资料存档
低倍镜观察(取材 涂片 有核细胞增生 巨核细胞 病理细胞)
油镜观察 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200-500个
细胞系形态学观察
粒系
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加快。 4.血液病定期复查及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其它如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
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
1.严重出血的血友病。 2.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 如为了明确诊断也可做,但穿刺后压迫时间延长。 3.晚期妊娠妇女慎重做骨穿。
标本采集 骨髓涂片、染色
1)粒细胞系统: 粒细胞的增生情况,各阶段细胞所占的比例,各
期粒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有无双核粒细胞、核浆 发育不平衡现象、成熟粒细胞有无分叶过多或过少。
细胞核染色质结构;核仁大小、数量;胞质量的 多少,颜色深浅;颗粒的多少,有无中毒性颗粒及空 泡变化。
2)红细胞系统: 各期幼红细胞的增生情况,各阶段幼红细胞所占
浅、易定位;避开重要器官。
(2)穿刺步骤及注意事项
(3)骨髓取材的判断 a.满意的指标:瞬间酸痛感;吸取量少于0.2mL;骨髓 小粒、油滴;骨髓特有的细胞;杆状/分叶比例 b.取材失败(骨髓稀释)
部分稀释:骨髓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 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比例增加。
完全稀释:无骨髓成分,与血片一样。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药物中毒、严 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 染、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 淋巴瘤、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 粒细胞白血病、放射线照射反应等。 2.粒细胞减少 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 贫血、急性造血停滞等。
3)巨核细胞系统: 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各阶段细胞的比例,有无
成熟障碍现象,有无病理性改变,如微小巨核细胞 、小巨核细胞、单圆核巨核细胞、多核巨核细胞。
同时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形态,是成簇还是 散在,有无巨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
4)其他细胞系: 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系统及其他细
胞:该类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细胞形态有无异 常,有无原、幼阶段的细胞。如疾病与这类细胞无 相关性,可作简要描述,如有相关性要作为重点进 行描述。
7.无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粒红比值改变 粒细胞数量改变 红细胞数量改变 淋巴细胞数量改变 单核细胞系统的细胞数量改变 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数量改变 其他血细胞数量改变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 常见贫血,慢淋,类白 正常 ,传单症,MM AA,PNH,低增生性白血病 急AA,白血病化疗
4.巨核细胞系 通常在一张1.5cm×3cm骨髓涂 片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以颗粒型和产血小板 型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散在或成簇,无异常和巨 大血小板。
5.淋巴细胞系 占1/5左右(20% ~ 25%),小儿偏 高,可达40%,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及其他细胞 单核细胞一般不超过5% ,浆细胞不超过2%,通常都是成熟阶段。其他细胞如 组织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噬细胞等可少量存在。
5~20/HP 1:50
1~5/HP 1:200
骨髓增生度分级(高倍镜)
二.油镜观察
1.骨髓细胞分类前先浏览一下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 再进行细胞分类。
白血病细胞形态学不容易识别时,可先染组织化 学协助诊断,然后再进行细胞分类。如有的标本形态 学不典型时,先分类,再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描述 骨髓形态学特点。
骨髓涂片及染色方法,与血涂片基本相同, 但含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有核细胞数量多,较血液 浓稠,推片时角度要略小,速度要慢,涂片过厚会 影响细胞形态观察。
骨髓涂片和染色的注意事项:
1.载玻片要洁净。 2.推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成30°角为宜,角度越 小,推片速度越慢,骨髓涂片越薄。 3.抽取骨髓液后应立即制备骨髓涂片。选择含 骨髓小粒多的标本作涂片效果更佳。
的比例,幼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有无巨幼红细胞、 核形异常(双核、多核、畸形核、核碎裂、核固缩 、核浆发育不平衡)。
细胞核染色质结构,有无核仁及数量。 胞质量、颜色、有无包涵物(豪-焦氏小体、嗜碱 性点彩)。
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有无异常红细胞 ,如球形、椭圆形、镰刀形、靶形、盔形、三角形 、棘形、泪滴样、大红细胞、多色性红细胞、嗜碱 性点彩红细胞、卡波环等。
4.涂片一般不用抗凝剂。 5.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多在片尾和边缘。 6.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不能用 火烤。 7.骨髓中有核细胞较多,涂片固定和染色时间较血 涂片稍长,以保证幼稚细胞着色均匀,结构清晰。 染色时间的长短与气温、染料的性质有关。
8.若染色太浅,可于涂片干燥后重染;染色过深 或有沉淀物,可滴加甲醇数滴,稍停后冲洗。
红系
单核系 淋巴系 浆系 其他细胞
计算结果(各细胞系百分比 粒红比值)
观察血片
组织化学染色
填写骨髓图文结果报告单 (骨髓细胞特征 血片细胞特征 组化特征 )
骨髓片存档保存
骨髓涂片检查
一.低倍镜观察 1.判断骨髓涂片的质量:观察涂片厚薄,小粒,油滴,染
色等,选择满意部位进行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五级分类法 3.巨核细胞计数:7-35个(1.5x3.0cm) 4.全片观察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团出现的异常细胞
126354254601 12
儿科 123654 12
王五
李四
标本保存与资料存档
1.骨髓标本首先要登记编号,并在每张涂片上用铅笔写 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2.填写细胞形态学报告单应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发给患 者,另一份存档;
3.观察后的标本务必用二甲苯或醇-醚混合液将镜油擦 拭干净,否则会使涂片染色退却;
2.计算粒红比,正常为2-4:1 3.计算各阶段巨核细胞百分比或各阶段巨核细胞个 数。
血涂片检查
1.分类 至少100个白细胞,同时注意观察各种细胞 (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 2.计算 计算各类细胞的比例; 3.描述 一般需要描述涂片中有核细胞总数情况, 以何种细胞为主,形态如何。红细胞、血小板的数 量、形态及分布,有无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等。
粒红比值改变
1.粒红比值增加:见于粒系增多或红系减少的 疾病,如粒细胞白 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纯 红再障等。
2.粒红比值正常:见于粒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 或减少的疾病,如正常人骨髓、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 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粒红比值降低:见于粒系减少或红系增多的疾病,如粒细胞减 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细 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红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失血 性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