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9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 B.明代的内阁大学士C.唐代的三省长官D.清代的军机大臣2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1. 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2.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3.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4.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D.清朝设置军机处5.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
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的问题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C.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6.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7《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明太祖所说的一段话:“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
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主张稳当治国的方法是A.废除丞相B. 设内阁C.实行郡县制D. 实行分封制8. 下面描述的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运作的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唐、明D.秦、元清9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迅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军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旨意。
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电位执行。
这一现象发生在A. 秦朝 B. 唐朝C. 宋朝 D. 明朝10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11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但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的名字有误,历史学家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 刘墉是御史大夫B. 宰相制度在明朝就已废除C. 为了哗众取宠D.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罗锅”12在《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的序言中说:“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
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下列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军机处设立之初“名不师古,职居密勿”B.军机处当时的主要职能是“秉庙谟商戎略”C.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D.军机处是最高行政机构“隐然执政之府”13“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14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依据是A、“军国大计,罔不总揽”B、“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C、军机处办事,号称“勤、速、密”D、“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15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
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
下列哪一组言论是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①“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②“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③“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6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17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④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8《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19《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
……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
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A.中央集权空前强化B.君臣之间等级森严C.纺织技术水平甚高D.中央集权由盛而衰20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21.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一模)历史试卷世材料一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叶凤毛《内阁小记·自序》材料二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
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材料三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
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皆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
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一一《枢桓记略》卷一材料四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
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
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薝曝杂记》卷一问题:(10分)(1)雍正朝以前,清朝有哪三个重要的中央政治机构? (3分(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和“军机处”设置的原因(7分)【考点4答案】基础篇:1-20D BC A C DAC B D AB D B D B C D B B提高篇1-20DC C D D C A C 9DA、B D C B CA C BAA 22. (1)主要机构有: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
(3分)(2)议政王大臣皆为满族王公贵族,“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政可议,成为空衔;(2分)更为重要的是皇权受到由“世胄世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的限制。
(2分)军机处的设置最初是为了西北战事,后设定为国家中枢机构。
(1分)它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草拟诏令,不经内阁“廷寄”各地。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