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告学 学长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告学 学长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告学考研学长成功经验分享
17年刚过完春节那一阵子朋友圈里转载一件事。

元宵节当晚凌晨,就有学生在教学楼前排队,想要在新学期第一天占到接下来奋斗的位置。

远在400多公里外,我都能感受到那氛围,太压抑。

5点,楼管阿姨开了门。

我觉得她是心疼孩子们,孩子们冲了进来,顺便挤爆了玻璃门,远在400多公里外,我都能感受到那硝烟,太朝气。

像蝗群过境,像万马行军。

他们是我的学弟学妹。

站在玻璃门另一边朝外望,估计会被吓到肝儿颤。

楼管阿姨要么胆识过人,要么她没看过釜山行。

有同学问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我就写写之前准备考研时候的一些感想吧。

当时我也是找各种渠道追着前辈问,得到了很多帮助,现在服务一下学弟学妹也是应该的。

先说专业课吧。

我是考广告的。

一直以来广告和传播都是只有实务部分不一样,就是说,上午传播学考的是传播学实务,广告学考的是广告学实务,下午两个专业都是考的传播学理论。

我一开始准备的时候,是自己买了所有的参考书外加一本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

然后就开始自己给自己划重点,做笔记。

专业课笔记抄了一大本。

半个学期过去了,长进不明显。

经过总结发现,要么我学习方法有问题,要么旁边妹子的大腿太白。

我选择相信后者。

不久后,我放弃了抄书式的学习方法。

买了学姐的笔记。

借助学姐的笔记,专业课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

之前抄的一大本也几乎没怎么派上用场。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生活总不给你安稳,苦难还是要有的。

大纲出来的时候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内心一万头长颈白毛,目光呆滞的动物呼啸而过。

不仅推免数依然感人,参考书也换了...
此时已经9月中旬,尽管多次责怪自己没有贯彻扶老奶奶过马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精神,没攒好人品。

我还是第一时间买齐了那些书,怒摔之前的笔记。

从头开始,看书、标注、查询、串联、案例。

花了不少时间重新整理。

差不多完成后,心态也平稳了。

遇到这种情况不能说不沮丧,也考虑过换学校,当时查了其他学校的信息后又评估自己本身的现状,才决定继续。

关于做笔记,这里提一下,之前有学弟or学妹问考试中的有些概念在准备的时候完全没接触过,参考书上也没有相关的解释。

这个就是平时积累的重要性。

笔记自己弄也好,别人的也好,平时一定不要忘记积累。

因为书本再版多少次,都有一定的滞后。

参考书是基础,但一些比较新的概念和事例在参考书上是找不到的,光依靠参考书积累也是不可能的。

平时,图书馆的杂志报刊借阅室里一般都有专业杂志,可以翻一翻,做做笔记,一定要记,因为当时看可能让你眼前一亮,但随后可能就忘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还有就是公众号,推荐几个吧,广告导报、广告小报、4A广告提案网、中国广告杂志等等还有很多。

关注的不在数量,在于你要真的去看,还要吸收。

我们经常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然后就收藏了。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是吧。

哈哈,
所以还是记下来,自己写写感想,串联一下知识点,动动笔。

这样也有助于训练做简答题,分析题的时候打开思维。

这些东西倒不是说要像专业书一样那么仔细地去啃,狂背。

不是的。

而是要多看,学习用行业的眼光去看待事情。

看看人家是对一件事是按照什么逻辑,从哪些角度去剖析的。

培养一定的行业思维。

动动笔,思考几个,就有感觉了,不需要给自己平添那么多负担。

再说说英语吧,我一开始的英语水平也就够过个六级。

所以对着真题一段时间精读下来,手很疼。

生词和各种表达抄了一堆。

原本觉得十几年的真题根本不够写,呵,天真。

事实上,精读起来,一下午可能就耗在一篇文章上了。

英语前期的学习是有挑战的,生词也好,长难句也好,每次碰到,对自信心,耐心和专注度都是考验。

当然,基础很好的除外。

因此相较于英语,很多同学更情愿去啃专业课。

我倒觉得每次克服英语中的一些词词句句更有攻城略地的舒畅感。

整篇啃完后,从头到尾就可以顺畅的读一遍,像是用刨子削平了一块坑洼的木材。

舒爽。

很多同学每天都会定量背单词,不过我比较懒,新东方乱序买回来就一直吃灰。

索性就不背了,抄抄生词,搞了个单词本,经常翻一翻。

这些东西还是看每个人的习惯和方法吧,自己怎么顺手怎么来。

作文也是,有的人用模板有的人自己写,每个人情况不同,多写多练才是王道。

总之到考前,专业课笔记背了近十遍,加上之前啃书,整理笔记啥的,主要就是重复,然后积累的一点新的东西。

英语真题反复刷到后面,答案都会背了。

大小作文每年都写,后期基本一天一篇。

政治我就是用的肖大爷精讲精练+1000题+肖8+肖4+各种大家分享的冲刺讲义啥的,基本就是标配。

上外初试排名按照技术分排,政治的比重被压缩,但至少也要过国家线。

说完这些侃些轻松的吧,有同学喜欢自己独来独往,认为那样效率高,执行力强。

大部分同学还是会组团啦。

我也是,我在准备的时候和另外几名同学组成一个品学兼优学习小组。

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相同目标。

一开始略带生涩,后来随意开车,一口气飙五连发卡弯。

在互黑互怼中携手吃火锅哦不,携手学习共同进步。

所以,考研还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团队。

除了可以共享信息,每个人也各有优点。

有人认真、有人聪明、有人细心、有人积极。

合在一起的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

我是个兴趣广泛又不忍割舍的人,偶尔控制不住寄几,为了考研,只保留了打篮球的习惯。

美名其曰劳逸结合,一周可能会打两次球,一次一下午。

直到快考试,还时常去球场走走。

11月10日下午,是的,现场确认前一天下午,打球踩到别人脚背上,扭了脚踝,痛得我龇牙咧嘴。

可能上帝都看不下去了,决定给我个提醒,让我没法打球,哈哈。

所以,运动注意强度,受伤不仅受皮肉之痛,还耽误学习。

现场确认排队时,保安大叔看我单脚蹦得起劲,给我优待,让我排到了第一位。

血赚。

相信经历过考研的人都无法忘却背书支配的恐惧。

专业课也好,政治也好。

考试越临近,背书就越疯魔。

后期中午每天睡觉时都梦见在背书,嘴里还念念有词。

两个小时睡得身心俱疲,其实屁也没背,血亏。

考完从考场出来的感觉是还可以的。

感觉自己什么水平基本都发挥出来了。

心态比较轻松,考完后没太当一回事,过完年后还找起工作来了。

成绩公布看到排名的时候,我正坐在公交车站的长椅上,盯着手机屏幕心如止水。

倒是鼻头一酸,沉了沉肩膀,深深呼了口气,便上车走了。

如今都尘埃落定,曾经想着要憋个大招,现在回想过来,不如当作一句戏言。

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可在内心深处,我不能说这一切不过如此。

考研不仅是啃书,也是学生活,学着让似乎枯燥的事情有一些乐趣,懂得开怀大笑;
是学心态,学着面对变数和自己的思绪,懂得不慌不乱;
是学周围的人,学着每个人比自己优秀的品质,感恩亲人的支持帮助、同学朋友的鼓励;
总之,学着沉淀。

写完这些,有种清晨醒来,从被子末端伸出脚,扭动脚趾的闲适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