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哲学思考
一些有趣的对联
1、此木成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2、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3、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有思想的对联
1、逢得意则趾高气扬,谓之水上浮萍 遇失意即垂头丧气,谓之风中落叶(清,卢存心)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3、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清,王永彬) 4、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清,朱彝尊)
(接上页)
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船遇险 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 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 要跳。对非常现实的美国人,船长就说: “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亏!” 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 岁的老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 起她老人家呀?”
2、中国民族性
文化转型中的文人心态
1918年11月,文人梁巨川在北京投湖 自杀,遗书说:“吾因身值清朝之末, 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 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 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母之遗传与教训, 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深 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为本位,故不容不 殉。”(后来,王国维以类似心态投湖)
性无善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理石说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法国哲学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人的一切品性都是通过条 件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教育是万能的。 广东《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
对人性论的评析
1、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2、人性论是社会规范和个人待人处世的一个出 发点。根据性善论,道德是可行的;根据性恶 论,法律是必要的;因为原罪,就要赎罪,要 信仰、博爱、忍耐;根据马克思,就要革命, 要用暴力推翻私有制;按照白板说,教育就是 万能的;依照马基雅维里,人就要变得“象狮 子一样凶狠,象狐狸一般狡猾”。 3、人是历史的、民族的,抽象的人性论可能太 空泛,很难具体确切。
(续上)一点分析
1、对自己的评价多是褒义词,反映出人们对这 些美德的认同,反映了人性向善的一面。 ——人们喜欢受到肯定、赞扬,不愿受到否 定、贬低。 2、对别人的评价多是贬义词,反映了人性中以 自我为中心,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倾向。 ——不要说自己有多好,别人一般不会相信; 不要说自己有多坏,别人一般会相信的!
4、对人性的若干分析
“人性”有多种含义。广义地,它指人的 一切特性,既有动物本能,也有社会习 得;既有文化的积淀,也有个人的积累。 狭义地,它特指人的社会性。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以及马克思说认的本质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强调了这种社 会性。
自私与利他
具体境遇下的人性
群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责 任分散与旁观者冷漠。 执行者无情:米尔格姆实验。思考:纳 粹德国的士兵和下层军官在家时是否好 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文化的影响:东方朔《答客问》,梁巨 川遗书。
独尊一家后,东方朔的感慨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 权,相禽(争斗)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 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谈说行焉!…… 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 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天下可运于 皇帝之掌中),贤不肖何以异哉?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 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选自东方朔《答客问》,见《汉书•东方朔传》)
民族性
Hale Waihona Puke 据说当年联合国向世界各国征文,要求以“大 象”为主题。结果德国人文章的标题是“大象 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 罗斯人充满民族自豪感地命题为“俄罗斯的大 象——世界上最伟大的象”;意大利人则写上 一首诗“象啊,象!”英国人写的是“关于英 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波兰人的论文题 目是“论大象与波兰主权的关系”;而中国人 的论文标题是:“大象的伦常”。
亦善亦恶论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认为人间的一切 都根源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 亦不变”。而“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 仁之性”。(贪,自私;仁,利他。) 宋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英国哲学家休谟:“仁慈的确是存在的,不论 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 蛇的歹毒,总还有鸽子的善良。”
历史学家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认为中 国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对权势的崇拜狂 2)自私、不合作、窝里斗 3)淡漠、冷酷、残忍 4)文字欺诈 5)对僵死的迷恋和肤浅虚骄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总结出历史上较公认的观点十种: 1)自私自利 2)勤俭 3)爱讲礼貌 4)和平文弱 5)知足自得 6)守旧 7)马虎 8)坚忍、残忍 9)韧性、弹性 10)圆熟老到
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对人是狼”、“几何 公理要是违背了人们的利益,也会遭到反对”。 法国哲学家萨特:他人就是地狱。 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人性自私,权力 欲和财富欲支配着人的行为。为满足这些欲望, 人皆不择手段。因此,“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 正当性”。 基督教:原罪说。
自私的原因:本能需要、人在生理上是个体 利他的原因:1)母性动机 2)血缘亲情 3)利益共同体 4)爱、义气 5)社会教化 6)感恩、报偿(直接或间接)
人性:事实与价值
1、自私与利他都是存在的。 2、“无私”?讨论:“君子国”的问题。 1)假如所有人都无私,谁将是利益的承 受者?“奉献”的价值何在? 2)不可能无私,关键在“私”的范围— —小私还是大私,小我还是大我。 3、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上,自私易致损人 利己,因此被赋予道德属性。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皆好利恶害,必然要与 他人抢夺争斗,导致伤害残杀。为避免 这种情况发生,为保障秩序,就要制定 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他的两个学生韩 非、李斯将这种观点发挥到了极致。荀 子“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伪,人 为的)与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恶 是由于不能存其心、养其性)针锋相对。
(续)
人性、道德与法
1、因为自私,法律是必要的。 2、因为自私,在人际关系中,互相承认与尊重 对方的利益是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 3、因为利他,道德是可能的。 4、道德重劝善,法律重惩恶。道德靠内在自觉, 成本低,力度小;法律靠外在强制,成本高, 力度大。没有法律,道德将力不从心;没有道 德,法律将穷于应付。
人我关系的各种情形及规范
文字功底
花 归 赏 去 暮 马 已 如 时 飞 醒 微力酒
回文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阙题(徐寅)
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鱼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从后往回倒读,竟也是一首好诗)
人性与生活境遇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465-520) 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受人所处的境遇, 尤其是物质处境所决定的,而不是与生 俱来的:“饥馑之春,不赈朋戚;多稔 之秋,飨及四邻。不赈朋戚,人之恶; 惠及四邻,人之善。盖善恶之持,出于 性情,而系于饥穰也。经此观之,太丰 则恩情生,窭乏则仁惠废也”。(《刘 子》卷七《辩施》)
(续)
秃子把麻子取笑一通,洋洋得意地问: “怎么样?我的诗。” 麻子只好说:“好诗!好诗!” 秃子说:“你也能从一个字吟到七个字 吗?” 麻子说:“你都说过了,我再仿效没啥意 思。这样吧,我能从七个字吟到一个字。” 秃子只好说:“请。” 麻子于是吟诗如下:
(续)
一轮明月照九州 西瓜葫芦绣球 不用梳和篦 虮虱难留 光不溜 净肉 球
(续上)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4、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清,金缨)
歇后语
猪鼻子插根葱——装象 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丈夫扇扇子——凄凉(妻凉) 做梦吃馒头——梦里见面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八十岁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
请对下联
上联:物理
下联:事情
1、人性论
人性问题自古就受到重视。《韩非子》提出:“夫治 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莎士比亚对人性的颂扬:“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理性多么高贵!才能多么广大!外形和行动多么特殊, 让人赞叹!举止多么象天使!理解力多么象上帝!宇 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哈姆雷特》) 可是,人性难知。苏轼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 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但要待人处世,总难免要了解人性,知己知彼嘛。 《红楼梦》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章”。
林语堂《中国人》
认为中国人的主要特性是: 1)老成温厚 2)遇事忍耐 3)消极避世 4)超脱老滑 5)和平主义 6)知足常乐 7)幽默滑稽 8)因循守旧
3、当代的研究
沙连香《中国民族性》(1990年)在全 国范围内选择了三万多人作为样本进行 问卷调查。其中两个问题及被选择最多 的答案如下: 1、你认为自己的品质主要是: ——仁爱、理智、进取、忠孝、勤俭 2、你认为世人的品性主要是: ——实用、势利、中庸、嫉妒
(续)
麻子问:“喂,笑啥呢?” 秃子说:“不笑啥,就是觉得好笑。” 麻子只好说:“你看,今夜月光真好。” 秃子说:“是呀。我们都是出门在外之人,何不来 个对月吟诗?” 麻子说:“愿和。” 秃子想了想说:“我能从一个字吟到七个字。” 麻子说:“先请!” 秃子于是吟诗一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