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读《狼图腾》有感狼这种动物在大家看来可能是一种凶狠的动物,它们毫无人性可言,用茹毛饮血形它们毫无违和感。
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看法,狼这种动物并不只是我们生活中认知的那么简单。
狼图腾这本书就是一部关于狼的很优秀的书籍。
这本书讲述了狼与人之间的关于一种情谊的故事以及通过故事产生的对比。
知青陈阵下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感受到草原辽阔的同时他也和草原狼结下了不解之情。
从观察狼到了解狼研究狼养狼崽,一步步对狼的感情深厚,无法自拔。
在我们的认知中,狼就是一个凶狠的代言词。
然后它们并不是这样,它们也会围猎,它们在围猎中的配合能力好比于军队,各有各的任务,必须有的负责侦查,有的负责佯攻。
在草原牧民心中狼是他们的老师。
为何大元王朝成吉思汗凭借三千铁骑就可以一统中原?就因为他们的身上有着狼性。
这种狼性不单单只是一种狠劲,而是一种狼图腾的精神。
草原狼在牧民心中是腾格里的使者,它们会在黄羊泛滥时对黄羊毫不留情,在鼠灾泛滥时,它们又承担起了灭鼠大任。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把草原作为自己的母亲的而去保护的责任。
这本书在研究狼文化的同时,也阐释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矛盾。
当游牧文明遇到华夏自古而流传的农耕文明因碰撞产生了巨大的火花。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农耕文明的世袭者们对草原进行了深度的破坏。
他们不仅废草为田,追杀腾格里的使者,草原狼。
他们想把草原变成自己的伊甸园。
最终却使草原荒漠化严重。
他们的这种行为严重的破坏的生态平衡。
纵使他们是人,有着自以为的人性。
但草原狼他们纵使是狼,有着所谓的狼性,但他们却把草原当做自己的母亲。
说的事情也大多是为了维护母亲。
如果这种人性就是所谓的破坏生态平衡,那么这种人性真的有意义吗?如果狼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护那种生态平衡,那就是值得肯定的。
狼性与人性,不是人们在客观意义上就能够去有所评判的。
而是应该以事实为出发。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碰撞,不仅仅体现在现代人类对草原的破坏上。
当成吉思汗一统中原时,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第一次由游牧文明来统治中国了。
在唐朝,唐世宗的祖先来自于西部地区也是,游牧民族的一个分支。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唐朝是有着一定游牧民族血性的也就是那种所谓的狼性。
这就奠
定了唐朝能够稳定统治几百年。
这种狼性,在王朝的统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到了大宋王朝狼性的逐渐消弱也是得朝廷的统治逐渐消弱,然后随着成吉思汗率领3000铁骑平定中原。
因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鲜的狼性,血脉。
随着明朝清朝的更迭,狼性的逐渐消弱,外敌的炮火打碎了,闭关锁国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时,便再没有新鲜的狼血注入,狼性也就逐渐被消弱,于是八国联军最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往日的雄狮也陷入了沉睡。
此时的中国需要狼性。
狼性与人性不仅体现在政治上。
在思想文化领域人性是比良性,要优先的多。
狼性与人性代表的是两个文明。
狼性是游牧文明的典型代表而人姓就是农耕文明的代表。
狼性与人性之间的碰撞,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
在思想领域农耕文明比较保守。
而游牧文明相对开放、淳朴。
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实这两种文明也是可以相融共生的。
比如输入的主角,陈阵与他养的小狼崽。
这就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擦出的友谊的火花。
虽然这种火花在那个时代不是被人接受的。
但这种荣辱与共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然而这也体现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一种差别。
游牧文明是向往自由的,而主角却把狼崽当成狗崽养,在一种程度上而言,这就是农耕文明的一种弊端。
在她们看来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归为自己所有,而不是给他自由。
最终的结果也要导致了小狼崽的死亡。
这种死亡是本来可以避免的。
现在的内蒙古草原被破坏的甚是严重,这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民的一种入侵。
妄想把游牧文明变成农耕文明,然而这一种错误之极的做法。
草原的破坏导致了荒漠化的严重。
荒漠化的严重,又会处世人们开垦新的草原。
将草原变成一片片农田。
于是陷入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新时代的人们应该同时具有狼性与人性,互相辅助,共同发展,互利共生。
只有狼性会太过于自由,如果只有太多的人性又无法保证社会的和谐。
只有两种互相协调,才会使社会长久发展。
同样,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也需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而不应该用其中一个将另一个砍尽杀绝。
这样只会破坏一种平衡。
所以这两种文明不仅仅是去糟取魄,而也应该求同存异。
一种文明一个图腾,狼图腾便是游牧文明,龙图腾则是农耕文明。
这两种图腾都应值得提倡与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