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五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一~五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广州大学2019年研;内蒙古大学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具体说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安徽大学2019年研;武大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是帮助和服务的提供者。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3.案主(西南大学2019、2010年研)
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
作。

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

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4.助人自助(西南大学2019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

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

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

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二、简答题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武大2011年研)
答:(1)社会工作的涵义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包括:
①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

②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③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④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选择和反应。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⑤专业方法。

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种重要方法,它们是有别于其他科学、其他知识的专业工作方法。

2.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答: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即约定、预估(诊断)、计划、干预与评价:
(1)约定,即确立专业关系。

这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开始。

当当事人向社会工作机构求助时,社会工作机构就应当对求助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的评估。

根据评估的结论确定是否接受该当事人。

如果接受,该当事人即成为案主,接之而来便是安排相应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协助关系。

(2)预估,又称“诊断”。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后,预估的工作便开始了。

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是收集和分析与案主问题有关的各方面资料和数据,以了解案主的真实情况,为下一步制定干预计划做准备。

(3)计划,又称“规划”。

它是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思考、计算、比较与抉择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设定目标;二是选择方案。

(4)干预。

这一阶段是实际采取行动的阶段。

社会工作者通过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反复比较而确定最佳方案后,即将其付诸实施,实际促使案主改变,解决案主问题。

这一阶段是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关键,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就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

因此,社会工作者对方案的实施应当加以科学的协调和控制。

(5)评价,又称“评估”。

经过干预阶段,社会工作者结束了与案主的关系。

必须对干预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这种评价是全面进行的,着眼于整个过程的整体效果。

它不仅对案主是重要的,而且对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也是重要的,这一步骤提供了在特定状况下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信息。

3.社会工作的领域。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就它的主要方面做初步分类主要有: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按此标准,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除了上述类别外,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

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②就业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

(3)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从社会工作内容的特点这一角度着眼,社会工作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①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受助者可能陷入深刻危机,如贫困、无家可归、犯罪、吸毒等;
②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的,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服务;
③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包括知识的增长、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4.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提供模式的特征。

(华中农大2012年研)
答: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有以下一些结构特征:
(1)不同模式并存
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责任,并依靠社会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
题。

家庭将继续承担自我保障的职能,并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

社区将承担互助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

社会福利机构将逐渐成长,并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几种提供方式处于共生状态,并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交融。

(2)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
社区提供的互助服务虽然不属专业社会工作,但在互助解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提供的服务是行政性的和半专业化的,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专业化水平将有所增强,但仍带有行政性的色彩。

专业社会服务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将根据我国的社会状况以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和较高的服务水平发挥其影响力,并拉动整个社会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
我们把长期以来在我国实行的较为制度化的社会服务称为实际社会工作,它是本土性的社会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国际性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扎根,但它仍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从而发生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仍将为实际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条件。

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本土性社会工作仍将是主要的社会工作模式。

(4)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加快,社会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

社会需要的日益强烈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立将成为一种现实要求。

这样,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提供模式将会得到发展。

5.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