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教案)——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军旅诗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几类常见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形象、把握感情【核心任务】【内容归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反映了边塞的战争和边关的生活。
一些有边塞生活切身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鼎盛时期的一朵奇葩。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又以初、盛唐边塞诗最为昂扬奋发,艺术性最强。
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内容是诗的主体,情感是诗的核心,掌握了内容情感,才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做题。
边塞诗的内容情感主要有:1.抒写将士昂扬向上、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相应的,也有报国无门的怨愤。
2.描绘戍守战斗场面,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批驳朝政,表达反战主题。
3.描绘征人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表现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况。
【关键手法】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烘托渲染: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对照: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的风光一般有四个字:雄、奇、寒、阔。
【常见意象】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
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1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
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地域方面有都护府(唐代边关机构)青冢(汉王昭君墓)、关山、玉门关、阳关、龙城、、阴山、黑山、大漠、黄河、沙场、绝域等。
此外,投笔表示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玉门关的典故: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边境之敌塞上长城的典故:代指戍守边疆的爱国将领。
【高考真题】1.(0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8分)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十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答:2(2)《从军行)和《池家傲·秋思》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答:(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答:答案:(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
②两者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
②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
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8分)塞下曲六首(选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3)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首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五月,内地鲜花繁盛,而天山却只有雪花飘飞,天气苦寒。
将边关与内地做对比,形象地突出了边关气候的寒冷和条件的恶劣。
(2)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3)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巩固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3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分)(3)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4)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2分) C(2)(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如果答哀伤、哀愁的得0.5分) (分析: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
)(3)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4)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
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
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
(答对两点给满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
④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