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建设,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整合资源资源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保障。
本章的网络化建设包括体术管综合分布线系统的建设、无线局域网的建设、存储网的建设。
图书馆综合分布线系统,是当今图书馆现代化的基础,它的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未来。
本章就综合布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正确布线的方法,提出了较深入的建设性建议。
无线局域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和未来1~2年解决图书馆“最后一公里”,以及“低成本”扩展局域网络的又一种理想方案。
它的出现不是对有线网的“取代”,它只是有线网络的补充和扩展,与有线网络是互补的关系。
本章就无线局域网在图书馆的应用优势、组网方案,以及扩展时用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网络存储技术被称为继个人计算机(PC)、国际互联网(Internet)之后第三次IT浪潮的引导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种更先进、更新颖的网络存储技术——SAN正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通过论述SAN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优势,分析比较了SAN与NAS的技术特点、采用光纤通道的优势,以及具体应用实例等方面的介绍。
纵观历史发展,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世界各国的同行们积极谋生区域性、地区间、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共同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
1945年7月,当时担任美国科学研究和开发办公室主任的美国著名科学技术管理学家布什(V.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题为“诚如我们所想象的”(As We May Think)的文章。
生动地描述了新技术赋予科学家在信息收集、存储、发现和检索方面的前景。
他勾勒的“Memex”信息机被认为是数字图书馆的概念起源。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在其名著《控制论》中提出,计算机将能够运用于图书馆,以解决科技情报资料数量的急剧增长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
从而指出了现实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基础。
196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计算机改变图书馆面貌研究的J.C.R.Licklider出版了《未来的图书馆》(Libraries of Future)一书,明确提出要建立以非印刷型载体为馆藏的新型图书馆;新型图书馆要把图书馆与计算机“融合”起来,并设想了一种名为“共生器”的机器咦形成“新图书馆网络”;其意义在于指出了数字图书馆所必要的研究和开发,并大胆地预测了30年后数字图书馆的面貌。
1967年,又有人预测,“未来图书馆将由无数计算机代码组成”,这可以说是将计算机与图书馆联系起来的较早的认识;后来,一位与图书馆工作不沾边的人,美国一家经营电脑的企业——奥克拉尔公司——的首脑埃利森,提出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计划用数字编辑方式把全世界所有的书、报、刊、影视等现有全部内容存储在他设想的多媒体数据库中,以改变人类知识积累和存储的方式。
1975年,美国学者R.Taylor提出了“无墙图书馆”的概念。
Taylor指出:图书馆将成为“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转接中心,向人们”1984年,美国克罗拉多州的一个图书馆馆长K.E.Dowlin出版了《电子图书馆:前景与进程》(The Electronic Libtatay:The Promise and the Process)一书,对电子图书馆的含义、特点、功能进行了明确的论述。
他认为,为了迎接挑战,图书馆事业必须经历一个范式的转移和变革,电子图书馆就是一种新的范式。
他说:“电子图书馆是承诺以下两条原则的一种机构:最大可能的存取信息;使用电子技术增加管理信息资源。
”第三章以人为本、所有知识为所有人服务、智慧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基本理念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明都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生存环境,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是图书馆的职能、服务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图书馆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已经基本拜托了传统手工作业的方式,实现了网络化的计算机管理,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的数字手段检索到所有的人类知识。
可以说,信息技术的独有魅力是有史以来的任何一种技术形态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信息技术固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它也仅仅是个手段、工具而已,本质上说,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属性——服务。
数字图书馆无论在战略规划、内部机制、人事管理各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新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在服务上,服务是图书馆的天职,没有服务,图书馆就不存在。
新的形势和环境无疑给图书馆的传统理念带来了挑战。
因此,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确立怎样的服务理念。
过去我们常常沾沾自喜于图书馆在人类只是传播中独特的作用和悠久的历史,有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优势,做好“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就是最大的价值体现和终极目标。
而当今社会,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已打破了图书馆的信息垄断地位和一切优势,迫使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高度和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借助当今社会一切现代化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支持,真正进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一严峻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一切旧有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观念和思想一是从来都属于社会体系中最深层次的部分。
当社会面临变革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社会表层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器物的东西,而文化深层中内涵的概念则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实际上,在新技术条件下,图书馆理念、数字图书馆馆员的观念、思想意识才是长期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什么是图书馆理念在英国经验派的哲学中,理念指人类意识或思维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意识是指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并表现人类心理的自觉性。
意识除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外,还包括认得情绪、意志、良心等。
图书馆理念往往是对优秀图书馆人的惊艳特别是其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人言行的指南,它约束着图书馆人不做与之不符的行为,知道这图书馆人去做与之相符的事情;先进的图书馆理念能有效地推进图书馆改革与发展。
图书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意或日新的图书馆观点。
不论是寻求理念的过程还是它确立后的行动都能应道人们破旧立新。
图书馆理念是一个人的图书馆观点和图书馆经验的浓缩与代表,也是一种图书馆理论与思想的代表。
二、服务理念是对图书馆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功能、服务宗旨和认识水平的体现浓厚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对数字图书馆和每个图书馆馆员工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就是满足人民大众的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和馆员只有正确理解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起良好的事业理念,才能自觉地履行图书馆馆员的社会职责,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才能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作为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服务理念是对图书馆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功能、服务宗旨和认识水平的体现。
换言之,只有具有宁后的服务理念的图书馆人,才能热爱图书馆事业,才能千方百计地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自觉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三、图书馆理念是关系到图书馆存在和未来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图书馆能不能发展、如何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表现在图书馆人身上的图书馆主体性意识的觉醒。
数字图书馆馆员主体性意识的觉醒,数组图书馆的发展,最终需要图书馆人来完成。
因此,图书馆人如何理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以什么样的服务理念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推动图书馆向什么方向发展,就成了关系到图书馆的存在和未来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高科技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把新世纪的图书馆带入到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崭新时期。
未来图书馆正在发生两个变化:从“有形”到“无形”的变化;从信息管理到只是管理的转变。
这种变革,是图书馆面临新的考验,图书馆馆员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抓住契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从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文思想的产物。
人文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西塞罗,演变到中世纪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使人更富于人道的精神,体现为一种价值观,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是首要的,凡是尊重人、重视人、承认人的自由意志,为人的幸福而奋斗的态度,都可以说是体现了人文精神。
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树立“以人为本”的俯卧理念,对于推动数组图书馆全面进步和发展,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数组图书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人类社会,人的因素第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次会议曾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必须以人的需要、人的合理和谐生活、人的幸福平等自由等内容。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考虑、安排、设计人类社会中的一切规章、制度、规划和发展等问题时必须以人的合理需求为中心。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所永远不可逾越的最根本规律。
(二)“以人为本”应成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图书馆作为服务机构,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读者、用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贯穿图书馆的全部工作,服务用户、方便用户,为用户提供快捷、搞笑的信息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市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应以“读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主要标准之一,提高读者满意度,并将其作为读者服务工作的品质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为读者营造井然有序、舒适的阅读学习空间,以提供简单便利的资料查询与借阅服务,让读者在多元丰富的资料源中获取资讯和知识,以亲切的服务礼仪让读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为读者提供满意的图书馆服务。
数字图书馆之所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发展的必然。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无所不包,可以说经济渗入知识,知识渗入经济,当然也融入了数字图书馆。
如数字图书馆依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显然与时代潮流不入,这必须会促使图书馆走上倚重现代服务模式之道,将服务观念乃至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二,时代发展的要求。
未来社会将以服务的好坏作为博弈取胜的筹码。
在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各行政单位、公共部门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进程中,纷纷转向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的改革。
长期沿袭旧制的权力机构均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们尚且如此,那么,图书馆在前进的道路上,在服务社会的竞争中,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其服务理念,千方百计地搞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