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禄寿喜财

福禄寿喜财

“福禄寿喜财”分别代表了老百姓对幸福、升官、长寿、喜庆、发财五个方面的人生希望,它以朴素而直白的艺术语言,表达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

抽象一点说,代表的是百姓的一种幸福观。

幸福历来是人们祈望和希求的,《尚书·洪范》对此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韩非子·解老》则说:全寿富贵之谓福。

《礼记·祭统》则日:福者,备也。

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可见,福字是长寿健康、安宁富贵、一切顺遂、万事如意的象征,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之孜孜以求,虔诚礼拜,希望幸福临门,福运绵延。

对此,道教在丰富其信仰体系时加以吸收,称福神为星神,来源于福星,即岁星,称岁星照临能降福施祥。

后来又将其人格化,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福神天官和杨成。

天官信仰源于道教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是五斗米道教祭酒用于为病人祈祷的文书。

祭酒为病人写三通文书,祈请于三官大帝。

道教宣称三官大帝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

至此,人们便把天官作为福神来信奉了。

在清代,天官信仰极其广泛,天官赐福的年画也是多姿多彩。

图中天官是一副大员外的形象,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

手执如意,五绺长须,面容慈祥和蔼,显得非常雍窖华贵。

有的年画上,天官慈祥地携五童子,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鱼灯。

张贴这些年画,人们就是为了祈求天官赐福长寿。

福神杨成,本为历史上的人物阳城。

据《唐史演义》记载,阳城,唐定州北平(今河北完县)人,字亢宗,学识洲博,德行高尚,颇有名声。

进士及第后,却隐居中条山。

李秘荐举其为谏议大夫。

京城官民均以为他上任后直进谏议,痛砭时弊。

谁知他进京后整日饮酒,不理政事,大失所望。

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奸臣裴延龄误谄大将陆贽等人,唐德宗欲杀陆贽等人,朝野上下不敢劝谏,只有阳城力谏,帮助陆贽等人澄情事实,使陆贽免于一死。

朝中金吾大将军张万福赞道:朝廷有直臣,天下太平矣!从此阳城名倾朝野。

后来阳城又力谏德宗不要重用佞臣裴延龄,德宗不听,阳城遂辞官而去,隐居山林。

然奉阳城为福神,则与其抵制进贡道州矮民一事有关。

据《旧唐书·阳城传》记载,道州的老百姓因水土原因,身材都十分矮小,每年每户都要进贡男子,号为矮奴。

阳城到达道州,禁以良为贱,又悯其编氓岁有离异之苦,乃抗疏论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自贡,民皆赖之,无不泣荷。

《新唐书·阳城传》标州人感之,以阳名之。

阳城因不怕治罪,不怕丢官,抗旨直谏,拯救道州矮民,道州百姓感其思泽,为民作主,特建祠供奉,尊为福神。

大诗人自居易在《道州民》一诗中赞道: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其实道教神系中早有福神阳城的故事,只是时间和名字略有不同而已。

据《道藏·搜神记》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剌史杨公讳成。

昔汉武帝爱道州民矮,以为宫奴玩戏。

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侏儒好者,每岁不下贡数百人,使公孙父母与子别。

省剌史杨公守郡,以表奏闻天子曰: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

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

郡人德之,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

后天下士庶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神。

不管是汉代的杨成,还是唐代的阳城,均是因为拯救百姓而得以成神,这充分表明人们对善良和幸福的向往。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登科举士的守护神,在道教神仙系统地位较高。

《历代神仙通鉴》说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天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文昌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

文昌本是天体中的一个星座。

《楚辞庄》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

高厚《蒙术》云:文昌六星在北斗之左,其六星各有神司职守,一上将,主建威武,二次将,主正左右,三贵相,主理文绪;四司禄,主赏功进爵,五司命,主灭咎;六司寇,主佐理宝。

道教认为:文昌明,文运将兴。

《云笈七蕺》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

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天之简札,太一变魂而符列,司命混合太一,以行籍而由之,故称丈人焉。

名理明,初字元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灵华。

老君曰:左司命一人也,姓韩名思,字元信,长乐人也。

司灵、司伐等属焉。

左司命有三十六大员官。

右司命姓张名获邑,字子良,广阳人也。

司录,司非等属焉。

右司命也有三十六大员官。

天师曰:韩张二司命,皆汉高帝之臣也。

文昌神应世化生,有七十三化,七十九化之说。

据说,玉帝命张氏子主掌文昌宫及人间籍,所以元代时封其神为文昌帝君。

文目帝君又因其世居地四川梓潼而得名梓潼帝君,而其最初起源亦在此。

据《华阳国志》卷十记载,梓潼县有恶子祠,又名善板祠,民人以雷杵供奉,原为雷神,唐代以后,梓潼神即源于此。

梓潼神,姓张名恶子,—名亚子。

仕晋,战而死,人们立庙祀之,或称其为蛇精,任蜀地守护神,后地位逐渐提高,流传日趋广泛。

他能预知士人的科举命运,受到士人的尊崇。

相传其诞辰为农历的二月初三日。

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对文昌帝君均有优隆的封祀。

唐明皇狩蜀,传说神迎于驷马桥,因而追封为左丞相,唐僖宗播迁,文昌亦育助,封为济顺王。

宋代,科举制度一度得到重视,于是各地祀祷文昌神保佑功名利禄,风气尤盛,蜀地张亚子祠即梓潼神庙最为灵验,士大夫过之,得风送雨,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必至殿魁。

相传王安石幼年曾过张亚子祠,风雨大作,以后他果然位至丞相。

宋真宗时,咸平中益叛乱,文昌神助平判有功,四年(1001年)宋真宗追封为英显武烈王。

赵宋时,宋太祖封其为圣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景定(1260年1265年)五年(1264年)三月二十九日封文昌神为神义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1314-1321年)三年(1316年)七月七日累封神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宋元有道士假托梓潼帝君降笔作《清河内传》自述其身世,言梓潼君本是吴会间人,生于周初,经七十三化,一直为士大夫,后在西晋末年再度降生在越之西軎之南,姓张名亚子,字霈夫,又日张善熏。

少年时即秉异操,有隐遁之意。

夜间独处一室,常自笑,全身发光,邻里惊异,纷纷向其祈祷,灵验之事颇多。

后升天登仙而去。

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间禄籍。

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合二为一,成为主宰天下功名利禄之神,读书人多立祠祀之。

禄神为官职禄位之神。

其源于中国古代的星神崇拜,其神为禄星,《史记·天官书》云:文昌宫有“司禄”,就是说文昌宫中有专掌司禄之星神。

后来星辰崇拜渐渐人格化,禄神和福星、寿星一样,亦被喊予神性,这样便有了进子张仙的说法。

在传统的“福禄寿”年画中,他常常抱或牵一小儿。

禄神在民间很受人们的欢迎,民间常有“加官进禄”、“福禄寿”、“官上加官”、“加官进爵”、“马上封候”、“连升三级”等题材的年画、风惜画和吉祥图案等。

这一类的画还常常使用谐音的方法,以某种实物来代替字义。

如以“鹿”代替“禄”,如三星图中常画老寿星骑着鹿,跟随一些桃侍从,上空飞着蝙蝠。

或者是束带高冠帽的官员,正抚摸一只鹿。

在民间还流传着禄神张仙的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宰相娄师德年轻时就患有虚劳病,身体十分虚弱。

一天一个道人从他面前经过,说他天灵无光,黑气缠绕,病入膏肓,若无贵人相助,三日必死。

娄师德久病不愈,对于死亡也就无所顾忌。

三天中,他无所事事,默默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可是到了第三天晚上,娄师德见到从门外闯进一紫衣人,正从怀中取出一弹日,扣上弹丸,不由分说,就朝娄师德一下。

娄师德心想,命已到期,无须躲闪,于是干脆闭目待毙。

可是等了许久,头上一点感觉没有,反而觉得身体飘飘欲仙,如坐春台。

于是睁开眼睛,一会儿神清气爽,病痛全消。

娄师德自知遇上贵人,下跪问紫衣人是何路神仙。

紫衣人告知是禄神张仙。

说着便将娄师德带到“司命署”的一问石屋中,让其查阅禄命典籍,娄师德翻开一看,自已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进士及第、入台辅为宰相的时间及其85岁之寿终均记录在案,心中大喜,正准备离去,忽然看到自已一个叔伯兄弟的姓名,欲观其详,突然从石屋外闯进一猛兽,手执万化大戟喝道:大胆娄师德,岂敢乱翻禄籍!”一下子将娄师德惊醒,才知是一场梦。

后来娄师德果然高官厚禄,位居宰相,应验了梦中的经历。

道教是一个追求长生的宗教,因而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寿命的天神。

传说经常供奉这位天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天神就是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

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

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经久不衰,且备受人们欢迎的即为寿星,对寿星的信仰自古以来就极为普遍。

《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现安,祠之以祈福寿。

”《尔雅·释天》亦说:“寿星,角、亢也。

”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故郭璞注曰: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

司马迂《史记·天官书》认为,在西方狼比地有颗大星,叫“南极老人星”,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见,兵起。

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

见则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反见,人主忧也。

”因此对寿星的出现极为关注。

《汉书·天文志》又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

八十、九十,礼有加赐。

……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都老人庙。

”至此,将古代的天文学与宗教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寿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指天空某一区域,即十二次之一,范围相当于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且在东汉时已把敬老括动与祭祀老人星结合在一起。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苍龙之形。

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而在东方苍龙七宿中犹如龙角;亢宿四颗星,引亢直上,故曰“亢”,在东方苍龙七宿中犹如龙头。

现代天文学将此二宿划入室女座,其中角宿是一等亮星,甚为出名。

其一般出现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晚七点时就很清楚了。

而南极老人星则划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处在南纬50。

以南,故在我国北方不易见到。

但在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都很容易见到。

它常显眼地出现在二月间晚上八点后的南方低空。

以上是对寿星的二种不同说法。

周秦时,祭祀的寿星,实际上指南极老人星(亢宿)。

但据《通典·礼四》载:“敕宜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

”可见到了唐代二者合而为祭了。

周秦以降,寿星在历代皇朝中皆被帝王列入祀典,直至明代,国家祀典虽废,但其在民间却广为流传。

如明代弹词《白蛇传》后易名为《雷峰塔》、《义妖传》以及后来的《三仙宝传》中,南极仙翁均作为一个好心肠的寿星出现。

《白蛇传》改编成戏曲后,其中《盗仙草》一段,讲白蛇饮雄黄酒现形将许仙吓死后,连潜入昆仑山,盗取仙草,与鹤鹿二将神格斗不胜时,南极仙翁怜而赠以灵芝,许仙遂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