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时期。
例: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2000年系统调查了稻田二化螟越冬代化 蛹率,4月16日为50%左右,即越冬代化蛹高峰日为4月16日,可继 续求得越冬代成虫的发蛾高峰期: 发蛾高峰期=化蛹高峰期+蛹期
如当时气温下的蛹期为16天,则越冬代发蛾高峰期为5月2日。计 算出发蛾高峰期,再测知产卵前期和卵期,则又可求得第一代卵孵 高峰期。
2、虫口密度:表示在1个单位内的虫口数 量。 调查总虫数
虫口密度=
调查总单位数
虫口密度也可用百株虫数表示:
百株虫数 =
调查总虫 数 调查总株 数
×100
例题:
某地调查小麦田中蛴螬为害情况,采用五 点取样法,每点面积为1平方米,各样点 活虫数分别是7、3、5、4、6头,求该小 麦田蛴螬的虫口密度(头/平方米)。
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Z”字形取样。
2. 1 五点取样法 从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
交驻点,即田块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 角的中间点等5点取样。或者,在离田块四边 4~10步远的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是 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2.2 对角线取样法 调查取样点全部落在田块
的对角线上,可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 角线取样法两种。单对角线取样方法是在田 块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 的全部样点。双对角线取样法是在田块四角 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两 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棋盘式取样法, 但误差较大些。
二病虫害预测的基本方法
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方法
(一)发生期的预测 1.历期预测法,这种预测法是通过对前一虫态田间发 育进度,如化蛹率、羽化率、孵化率等的系统调查, 当调查到其百分率达到始盛期(16%)、高峰期 (50%)、盛末期(84%)的标准时,分别加上当 时气温下各虫期的历期,即可推算后一虫期的发生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根据有 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 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运 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 失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 态和社会效益。
经济损失允许水平:是指因病虫害造成的 损失与若防治其危害所需费用相等条件下 的材积损失程度或病虫情指数(虫口密度、 感病指数等)。
美国白蛾
卵孵高峰期=发蛾高峰期+产卵前期+卵期
如当时气温下产卵前期为5天,卵期为15天,则第一代二化螟卵孵 高峰期为5月22日。依此类推,可继续测知二、三龄幼虫高峰期。
课堂练习:
科研小组系统调查玉米二代三化螟的发育进度,
至7月16日化蛹率达16%(始盛期),7月20日 化蛹率达50%(高峰期),7月26日化蛹率达8ຫໍສະໝຸດ %(盛末期),当地常年二代三化螟蛹的历
期为6天,产卵前期为5天,请推算出二代三化 螟产卵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2.期距预测法。 期距是指害虫各虫期的时间距离。害虫从前 一个虫期发育到后一虫期,或一年多代的 害虫,从前一个世代的某一虫期发育到后 一世代的同一虫期,都要经历一定的天数, 这个天数就是期距。
在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中,对害虫发生量起着决定 性作用的某种因素,即为主导因素。
4.以天敌与害虫的数量变化比例进行预测
天敌数量与害虫消长关系较为密切。例如:蜘蛛与 飞虱、叶蝉比例在1:4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控制 作用。
(三)为害损失程度的预测。 可以根据害虫的为害程度,运用合理的统计 方法,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损失估计, 拟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害虫为害程度的预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五、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一病虫害预测预报种类
(一)按预测的内容分:
1.发生期预测:预测病虫害发生时间的,称为发生期预 测。尤其是指明防治的关键时期。 2.发生量预测:预测病虫害发生数量的,称为发生量预 测。目的是指明具体的发生数量和发生轻、重的不 同级别。 3.产量损失预测:预测产量损失的,称产量损失预测。 4.扩散蔓延预测:预测病虫害蔓延情况。指明病虫害的 发生区域范围。
4、数理预测法。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数学方法对 病害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建 立起预测模型,用于病害发生情况预测。
第三节 植物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治
一、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和依据 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类防治方法,都 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人们在 不断的探索中,终于逐步建立了“综合防 治”或害虫综合管理的正确观点。 早在1975年,我国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 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为植物病虫害 的防治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病虫害的发生消长都有它的规律,人们有目的地 针对某种病虫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结合 掌握的历史资料、天气预报等,对该病虫的发生趋 势加以估计匡算,这一工作叫预测。将预测的结果 通过电话、广播、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通知有关 单位做好准备,及时开展防治,这一工作叫预报。
(一)植物检疫法 植物检疫法是国家或地区由专门机构有关法 律法规,对国外输入或由国内输出,以及 在国内地区之间调运的植物及其农产品进 行检验和处理,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 杂草等人为的传入或传出,或者在传入后 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所采取的植物保 护措施。 植物检疫分为对内植物检疫和对外植物检疫。
三、植物病害的预测。 (一)植物病害预测的主要依据。 根据已经掌握的发病和流行规律,主要依据 病原菌量和发病数量以及病原物的生物学 特性,寄主植物抗病性变化与环境条件对 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等三方面的调查和分 析而进行的。
(二)植物病害预测的主要方法。 植物病害的预测,要在掌握其发生和流行的 基础上,对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 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观测、研究 与分析考虑。 1、根据病原物进行预测 主要根据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数量和存 活情况进行预测,即根据病原物初次侵染 来源的数量来预测病害流行的情况。
4.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外界摄取一 定的热量,其完成一个虫期或一个世代发 育所需积累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为有 效积温法则。即昆虫发育所经历时间与该 时间内有效温度的乘积应为一个常数,称 为有效积温法则,以日度为单位。利用这 个公式可以有效推断出害虫发生期。
(二)发生量的预测 1.有效基数预测 前一世代的基数大,下一代发生量可能多; 根据害虫前一代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后 一代的虫口发生数量,是应用比较普遍的 一种方法。
5.迁飞害虫预测:根据害虫发生虫源或发生基地内的迁 飞发生动态,数量极其生物学、生态学及生理学特 性,以及各迁出迁入地区的作物生育期及季节相互 衔接的规律性变化,结合气象预报资料,来预测迁 飞时期、迁飞数量及作物虫害发生区域等。 (二).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长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半年以前就发出预报的
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一两个月以前就发出预报的 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几天或十几天以前就发出预报的
3.病情指数:取样点的每个样本,按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调查出各级样本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出病情指数.
∑(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数值) 病情指数= ———————————————— ×100% 调查总样本数×最高级代表数值
例二:
科研小组系统调查玉米小斑病,根据样点 共查叶片220片,按其严重度分级标准, 调查结果为:0级150片;1级30片;2级 20片;3级12片;4级8片。求其病情指数。
2.以害虫的形态指标预测。 外界环境对昆虫的有利或不利,在一定程度 上也反映在昆虫的形态上。例如:蚜虫在 食物充足、环境条件又适宜时,就产生无 翅蚜;当食物缺乏、环境条件变得不适宜 时,蚜虫群体中就出现大量有翅蚜迁飞。 因此,可以根据有翅蚜的发生量,来预测 未来蚜虫数量的消长。
3.以影响害虫数量变化的气象因素预测
2.5 “Z”字形取样法 (蛇形取样)取样的样点分
布于田边多,中间少,对于田边发生多、迁 移性害虫,在田边呈点片不均匀分布时用此 法为宜,如螨等害虫的调查。
三、植物病虫害调查的记载方法
1.“两查两定”:调查病虫为害植物的发生期,以确 定防治时间;调查病虫田间的发生数量,以确 定防治对象田。
例如:防治玉米螟要进行: ⑴查卵块,定防治田块。卵块多的要防治。
对内检疫:县级以上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 物检疫机构实施。 对外植物检疫:有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在对外 港口、国际机场及国际交通要道的出入境检验检 疫机构实施。 凡是列入植物检疫对象的,都是有为害性的病虫草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性 大,繁殖力强,适应性广,难以根除。三是可人 为随种子、苗木、农产品调运远距离传播。
2.根据寄主的生育情况进行预测。 从被害植物的生育情况与病害发生发展的相 关性,可以预测病害的发生。 如水稻在分蘖期间,如果发现分蘖多、徒长、 披叶、新叶迅速增长等,水稻叶瘟病即将 迅速发展。
3.根据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预 测。 作为预测的指标主要是气象条件中的温度、 湿度、降雨时数与降雨量。 如小麦赤霉病在4-5月份菌量偏高的情况下, 如果4月上旬中旬20天内,雨天达到9天以 上,降雨量在90mm以上,赤霉病的发生 为“早病年”,大麦和早熟小麦发病较重;
⑵查卵色和孵化程度,定防治适期。当卵粒出 现黑点和孵化卵块占一半左右时,定为防治适 期。
“两查两定”调查的记载表如下:
玉米螟产卵及孵化情况调查记载 表
作物 生育 期 百株 平均 卵块 数
已孵和将孵卵块数 已孵 和将 孵卵 块百 分率 (%)
调查 日期
田块 类型
调查 株数
卵块 数
备注
已孵 卵块
有黑 点卵 块
4、损失率 损失是指产量或经济效益的减少,所以病虫所造成的 损失应该以生产水平相同的受害田与未受害田的产量或经济 总产值对比来计算,也可用防治区和不防治的对照区产量或 经济总产值对比来计算。
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 损失率= ————————————————————————×100% 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