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160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06160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第一章导言一、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性二、古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动因三、古代小说艺术史的构架:第二章走向自觉:古代小说的发展道路第一节早期形成第二节形态独立第三节文体完成第四节语体变革第五节主体自觉第六节走向新变第三章古代小说人物艺术的发展第一节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第二节特征化人物艺术的成就第三节特征化向个性化的进步第四节个性化艺术典型的创造第四章小说幻想艺术的高峰奇幻相生的超人世界:西游记、封神演义的神魔幻想艺术真幻交织的艺术天地:聊斋志异的灵怪幻想艺术虚幻荒诞的理念显现《西游补》《镜花缘》的讽谕幻想艺术第五章古代小说传奇艺术的发展第二节特立和对峙传奇基本类型的确立一、特立型传奇二、对峙型传奇三、传奇类型的完成和融合:三国演义、水浒传第六章古代小说讽刺艺术的发展第三节:写实型讽刺艺术的高峰〈儒林外史〉第七章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叙事美学形态的发展和创新第八章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的发展第一节语体类型和功能特征第二节:文言小说语言艺术的发展第三节: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发展第四节: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第九章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红楼梦第一节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创造和古代小说的美学突破第二节红楼梦的形象体系和古代小说的形象群第三节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和古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第四节红楼梦的表意系统和古代小说的表意艺术第五节红楼梦的艺术意境和古代文学艺术传统的融合创小说)、两种小说文体(文章类别文化典籍和叙事性文学体裁)、两种小说语体(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先后出现和说文学性质认识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异又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文化和文学观念的对立、以诗文为正宗的雅文化和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俗文化的对立。

它造成了古代小说两种文体和语体递代和并存的特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最早是作为内容“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东汉桓谭、班固先后提出“小说家”的概念,表明“小说”已经成为一种言语形式——文体。

★“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说,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

★汉志中首次著录了小说家的短书,内容上记述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价值上具备某种认知教化功能但仍属于小道。

★在唐传奇文出现以前,所有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

★凡杂说短记,不本经典者,概比小道,谓之小说。

★唐代小说文体成熟。

★北宋初李(日方)等编宋以前小说总集《太平广记》,把《李娃传》等优秀唐传奇列为“杂传记”。

★《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仅收唐传奇文3篇。

★北宋赵令(田寺)、南宋初其二记录异闻(山海经、搜神记等),其三缀辑琐语(博物志、述异记)。

★视小说为闾里小知的小道观,和视小说为补史之阙的裨史观,是史家小说观的主要内容。

其杂文体观认为小说只是一种包含文学因素的文章类别而非文学体制。

★文言小说文体,主要是在史家小说观念影响下发展的,它包括具有文学因素的早期形态(杂史、杂记,后发展为笔记体),和具备文学性质的成熟形态(由杂传体发展的传奇体),但不应包括虽列入历代史籍小说类的非叙事性文体。

★文学小说观念是在产生于说话技艺的通俗语体小说基础上形成的。

★三国时“俳优小说”、唐代“市人小说”、“人间小说”都是讲短故事的技艺。

★北宋时,“小说”正式成为“说话”的主要门类之一。

★“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之后小说即指小说话本,到明中后期,成为包括通俗语体、文言语体在内的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的通称,如谢肇淛《五杂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起于话。

由于话在一定程度上与史的叙事传统相衔接,因此可以说全部中国小说都是通过史的中介与其本根神话传说连接起来的。

★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这些口传今人为传说。

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

这条演进道路不但使中国古代小说获得了早期形成的条件,而且给小说艺术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史的烙印。

★从《金瓶梅》和拟话本起,小说功能从讲述向阅读转变,小说结构从单纯故事形态(故事中心体)向叙事散文(人物中心体、人物传记体)形态转变,体现了小说发展话的传统对史的传统的进一步吸收。

★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作《儒林外史》,说明他有意识地融史入话。

★曹雪芹以“假语村言”写家庭盛衰和“为闺阁昭传”两大主题,完美地体现了古代小说史、话两大艺术传统的汇合,而且几乎吸收了古代中国所有文学艺术形式,博采了从诗词、戏曲到绘画、建筑等各种传统的艺术精华,成为一部融诗史艺哲于一体,即叙事抒情两大文学传统和其它文化传是小说艺术内部矛盾运动的因,于话。

话继承史的传统而又突史家小说观念局限的结果,是叙事想象力在历史之外寻求自我实现和突破的结果,包括文学小说观念与史家小说观念的对立斗争,小说创作对史家小说观念的突破和文学小峰,都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结果。

而小说艺术的衰退停滞,都是模仿因袭甚至以传统反革新的产物。

四组动因分别体现了艺术的继承性、自觉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包含着艺术与民族、时代、群众和生活等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的特殊矛盾,而作为创作主体的小说家对这些矛盾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则是决定小说艺术成败和一个时代小说艺术进步的关键。

1/ 30明初长篇章回小说的体制创新,晚明长篇人情小说题材和艺术方法的流派革新,清中叶突破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美学立着一座高峰,且总在其开创期出现,造成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观,如三国、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等。

一方面说明了杰出作家艺术创新精神的可贵,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对古代小说艺术史认识和研究的贫抄、刊刻、销售)、文学活动笑笑生金瓶梅、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李绿园歧路灯。

★唐代富有创造精神的士子在沈既济《任氏传》“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的思想指导下,开始了传奇文的创作,用杂传体散文描述虚构的人物故事,既与史传相区别,又与传统“小说”相区别,创造家地位,吸引和鼓舞有文学修养的知识分子参与通俗小说的创作(宋末罗烨在《醉翁谈录》中表达小说家“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的观念);其次,是与传统杂文体观和裨史观相对立完成文学小说观念的认识,推动小说艺术的进步。

(三国演义嘉靖壬午刻本、水浒传郭勋刻本、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金瓶梅万历丁已本先后问世,小说人物艺术、幻想艺术、传奇艺术、结构艺术等全面发展的时候,正是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明确与“文章家之一体”的小说划清界限,王圻、胡应麟、谢肇浙、李日华等阐述小说“虚”“实”关系,李贽提出小说“抒愤论”,欣欣子提出“寄意于时俗”等重要小说文学理论的时候,显示出理论与创作的同步和互相推动);再次,是明末清初,小说家逐渐形成自觉的理性指导思想,冯梦龙、凌濛初、李渔、天花藏一人、徐震、陈忱、蒲松龄、钱彩、金丰等都通过小说自序表达自己的创作观念,表现出创作主体的自觉。

最后,是在对传统扬弃的基础上,曹雪芹所同时实现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美学突破,标志着古代小说创作主体自觉的完成。

★明后期开始兴盛的小说评点空前繁荣,其中一些人提出了对小说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杰出美学思想,如李贽的发愤论,叶昼的真实论,金圣叹的性格论,毛宗岗的情节论,张生命力的语文工具;实现体制革新,创造白话长篇章回小说并使之成为理想的叙事文学体裁;贴近现实生活和普通民众,使小说艺术发展获得直接依时顺叙,以事系人的事件中心体和以人系事的人物中体成为叙神的写实笔墨奠定小说人物艺术的基础。

寓讥贬于叙事的源头;写实艺术、幻想艺术、传奇艺术、讽刺艺术、表意艺术等特定内容的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方法;也包括结构艺术、语言艺术等作为框架和符号的艺术形式,还包括构思、意境、风格、审美形态等更高层次的说史,乃是小说文学体制和文学意识不断走向自觉的历史。

首先是小说文学体制的自觉(包括文体自觉和语体自觉),尔后是小说的文学意识特别是作家主体意识的自觉,最后是小说文学体制和意识变革的自觉(将古代小说发生长历程,包括早期形成、形态从士大夫文学走向市民文学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转折。

★小说的文体完成和语体完成,使古代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有先秦说、两汉说、魏晋南北朝说、鄢,是对《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条文的具体铺写,晋侯梦大历是对春秋晋侯獳卒一条的幻想描述;国语·晋语中的骊姬谗申生、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唐且劫秦王;逸周书中的世俘、克殷、王会、太子晋);2、杂记中的想象性散文故事(琐语、国语);3、子书中的单篇散文故事和短篇故事集(论语中四子侍坐、子路从而后;墨子中墨翟公输伐宋;庄子中渔盗跖、说剑;田子方、知北游、让王则是散文故事汇编;韩非子、说林、储说、晏态;2、具有文学的虚构性质(不自觉的幻想描述-神鬼梦幻故事;半自觉的想象描述-历史传说;自觉的虚构描述-寓言故事及其它虚拟人物故事);3、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初步的人物刻画,其中某些作品已有相当的长度规模。

★《逸周书》诸篇被认为“往往夸诞不雅驯”“皆古人必无之事”。

★《琐语》中的神鬼梦幻故事包括“齐景公曲陵梦神”“晋平公梦赤熊”“舞嚣买女徒”等。

被称为“古今纪异之祖(胡应麟《笔丛》)”,“实为小说之滥觞(陈梦家《六国纪年》)”,“第一部志怪小说(唐前志怪小说史)”。

★有人认为《国语》就是先秦时期内容驳杂的杂史代表。

★战国末期,《韩非子》首创短篇故事集。

★《说林》由独立成篇的66则寓言故事组成。

★《储说》是包括200多则故事的一个巨大的寓言群。

★《晏子春秋》全书都由短篇故事组成,是一部文学色彩浓厚的历史人物传说集,有人认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先秦后期到汉初,一些包含虚构故事和想象描写的叙事散文体开始以单篇形式被创作出来,而后被吸收到史书和诸子之中,成为早期的小说,主要代表是庄子和战国策;一些把一系列单篇经过有计划的汇编和分类整理形成短篇故事集,主要代表作是晏子春文学化,包括历史文学化和议故事)是古代小说的三个基本中,历史记载和历史观念对小说的影响最为重要、悠久和深刻。

这种既表现为本体上的史说同源(渊源于原始神话传说),又表现为形态上的史说同体(早期小说与史说共存),更表现为观念上的史说同质(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的对立统一),其影响力贯穿古代小说文体早期形成与发展全过程;而史家记述语言的定型化,则形成言文分离的古代小说语。

★古代小说文体的形成过程,是散文叙事历史意识(即实录意识和简严意识,渊源于散文记事的史家规范)与文学意识(即虚构意识和修饰意识,源于口头文学的叙事想象)矛盾运动的过程。

★小说的本源是原始口头叙事文学,是原始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不自觉的幻想创造(神话传说)。

其故事性(叙事)、想象性(虚构)、修饰性(在口头流传中敷演增殖),2/ 303/ 30已具备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的虚构(左传、国语、论语、墨子中的叙事诸篇);进一步发展是在历史的形式内,容许故事和人物的虚构想象★《春秋》谨严,《左氏》浮夸——韩愈《进学解》★《左传》之文,“自有纵横意思(《朱子语类》)”“是非交错,混然难证(春秋啖赵集传)”“后人增饰若是之多”“其说多诬淫(柳宗元)”“往往是根据一件真事而加上许多想象,说多得“像杀有介事”(钱玄同)”★《战国策》书中诸文有史事实录,亦有夸饰之辞,甚至有托谕之言,虚构之事,但其文辞华辩,足以摇动人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