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该疾病预后差,存活率低,治疗难度大且不可治愈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上难度很大。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分析该病遗传学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从中发现遗传学变化同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这一发现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分子遗传学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浆细胞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群,临床经过与预后有着较大的差异,疾病异质性明显[1-2]。
虽然临床治疗发展较快,但是无法治愈。
遗传学技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改变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从中发现一些异常现象同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临床表现、发生发展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1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细胞遗传学改变研究细胞遗传学传统方法是利用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做显带分析。
骨髓瘤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具有较低的增殖率,难以取得分裂相作进一步分析,同时多发性骨髓瘤中复杂核型通常伴有染色体形态差,通过显带技术无法判断出全部异常,限制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其中以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SKY(光谱核型分析)与CGH(比较基因组杂交)。
目前研究认为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改变大部分为结构与数量改变复杂核型异常全部24条染色体都受累。
部分研究者支持,全部多发性骨髓瘤都有遗传学异常,或者是无正常遗传学的多发性骨髓瘤,所发现的异常分裂主要源于混杂正常造血细胞。
1.1 染色体常见核型结构改变与数量改变相类似,在检出结构异常方面,显带技术少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对于染色体受累均有报道,以14q、13q-、1号等比较常见,较为常见断点有22q11、19q13、17p11、14q32、11q13、8q24、6q21、lq21、lq10、lq11、IP22、IP13、IP11,其中1q3缺失与14q32易位最为常见。
前者显带分析所得出的检出率在15%~20%,采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后提升至38%~54%,应用多达到11种探针时,异常检出率为86%,其缺失大部分为整个长臂,甚至是染色体缺失,较少出现中间缺失。
后者在大部分骨髓瘤中均较为多见,其中t(9;14)(P13;q32)、t(6;14)(q21;q32)、t(14;18)(q32;q21)、t(14;16)(q32;q23)、t(4;14)(p16;q32)、t(8;14)(q24;q31)、t(11;14)(q13;q32)属于常见易位,各研究中检出率都有所不同,通常为20%~60%。
1.2 染色体常见核型数量改变光谱核型分析与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显示,大部分的多发性骨髓瘤属于非整倍体核型,但是经显带分析所得出的非整倍体检出率并没有占多数。
染色体受累均有报道,其中1号、3号、7号、9号、11号、13号、15号、17号、19号、21号染色体数量增加较为常见,6、8、13、14、X、Y数量减少,单体更为常见。
1.3 不同改变之间联系研究显示,多发性骨髓瘤不同细胞遗传学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黄井堂等[3]在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病例遗传学中发现,13号染色体同1号有着一定的聚类联系。
于江虹[4]在分析浆细胞疾病患者中发现,13号染色体缺失与14q32易位存在一定关联。
可以根据这一关联性分为:14q32异常但无del13;14q32异常,伴有del13;t(14;16)或者是t(4;14),伴有del13;14q32无异常,各组临床预后与表现差异比较大。
有关研究显示,亚二倍体核型中以染色体结构异常较为常见。
集合多种遗传学异常患者中,在临床预后、临床表现等方面危重,这说明遗传学改变会直接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生物学特征,将疾病异质性反映出来。
2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演变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是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增加的,所以,目前现有遗传学的相关研究结果大部分是观察疾病研究进展,对于相关疾病研究比较少。
临床观察显示,多发性骨髓瘤与意义不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属于同一疾病两种独立发展期,由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情况并不少见,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显示,1/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史。
对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研究,不仅便于观察多发性骨髓瘤发病过程中相关遗传学演变,也有助于分析不同改变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中发现,有较多重要染色体发生改变,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就存在13号单体与14q32易位,随着患者疾病的进展,会出现较多附加变化,进而造成实体瘤出现异常。
魏秀丽[5]在研究发现,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与多发性骨髓瘤中均能检出t(14;16)(q32;q23)、t(4;14)(p16.3;q32),并且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13单体也较为常见。
其他研究中也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检出13号改变与14q32易位,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非整倍体浆细胞遗传学改变与多发性骨髓瘤不同,并且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存在多克隆异常浆细胞。
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不管是否存在13号染色体异常,有一部分病例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这说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可能有不同途径存在。
部分学者提出下列假设:遗传学最初改变使得浆细胞克隆永生化,所发生的进一步改变使得其获取增殖优势,但是会受到造血微环境的调控,改变使其获取增殖优势,但是仍然受到造血微环境的调控,改变使其不再依赖与造血微环境,进而发展成为髓外多发性骨髓瘤。
但是不同染色体异常所产生的次序,以及在多发性骨髓瘤中所产生的发病机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3 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改变临床意义3.1 临床预后评估与指导治疗通过相关研究,目前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与遗传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遗传学异常检出者的预后、疗效都比正常核型者差,其中常见不良预后变化有13号部分缺失或者是完全缺失、t(4;14)、亚二倍体、17p13改变、22qll 改变、llq改变。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13号染色体异常者中,不管是采取常规化疗,还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其疗效与预后都要比为无异常者差。
13号染色体异常一般会伴有亚二倍体异常,为了明确预后意义。
姜永芳等[6]对双移植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染色体数目分成超二倍体、假二倍体、亚二倍体/亚四倍体。
在与正常者对比后发现,delta13属于不良预后的独立指标。
王炳龙等[7]经荧光标记单抗识别瘤细胞胞浆内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常规化疗患者的14q32易位、17p3l缺失以及13q14进行检测,按照遗传学改变采取危险分组,发现17p13、t(14;16)(+)或者是t(4;14)(+)缺失者预后比较差。
刘铁牛等[8]研究显示,对新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随访过程中,采取自体移植治疗或者是标准剂量化疗,发现除了亚二倍体之外,在诊断过程中有22q11重排检出,这同多发性骨髓癌预后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在以上研究中,将各种共存异常改变与否看作是危险度分组的重要条件,这有助于检出患者的不良预后,实际上是将各种异常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生物学特征影响反映出来。
通过分析患者不同预后,能对多发性骨髓瘤异质性有更深的认识,改进治疗并且总结经验。
比如,对于13号染色体异常患者,可预计自体移植、强化疗与常规剂量化疗等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应该采取异基因移植等积极治疗方法[9-11]。
3.2 发现新治疗靶点目前,已知的多发性骨髓瘤中,比较常见的是由于染色体异常所导致的分子生物改变,这也是筛治疗靶点,是新疗法与开发新药物的基础。
应用同FGFR3结构相类似的酩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对由于点突变或者是t(4;14)所引起的FGFR3过度表达产生阻止,组蛋白去乙酞化转移酶抑制剂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在FGFR3刺激增殖信号途径中,RaS会参与介导,这也为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治疗提供靶点。
其他策略,比如阻止瘤细胞于G1期、调控细胞周期、基质豁附、改变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改变骨髓微环境等都处于研究阶段[12-1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疾病异质性加深认识,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核型异常所导致分子生物学改变是可能会出现的发病机制,是潜在治疗靶点。
在今后的骨髓瘤遗传学研究中,将会对分子生物学改变加强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新疗法的开发,同时也不能对发病机制有一个新的了解,有利于临床研究中检测效率的提升[15]。
4 多发性骨髓瘤(MM)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多发性骨髓瘤(MM)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包括了传统的细胞遗传学(CC)、I-FISH、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荧光免疫表型结合间期细胞遗传学(FICTION)及胞浆轻链免疫荧光结合荧光原位杂交(cIg-FISH)等。
4.1 细胞遗传学(CC)、I-FISH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发展较慢,CC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在30%~40%,相对较低,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具有比例低,增值率低,多见于正常分列等特点造成,而I-FISH不需要中期分裂项就可以检测出异常染色体的数目,简便,快捷,因此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中应用很广,推动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上的研究。
4.2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通过κ或λ的抗体荧光标记使抗体胞浆出现荧光,从中分析肿瘤细胞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其依据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MM细胞的分泌,这是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的应用原理,该细胞遗传学技术发展较新,近些年才出现因此相关内容较少,是免疫组织化学与I-FISH相结合的产物,这套研究方法包括了选择、筛选、检测,胞浆免疫荧光染色和I-FISH相结合。
4.3 1q21/CKS1B通过CD138单克隆抗体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选浆细胞,在这期间结合I-FISH 技术,从而研究1q21/CKS1B在MM的进展,通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现,1q21/CKS1B的扩增不影响的因素包括了CRP、β2微球蛋白、白蛋白、肌酐、钙离子、分泌轻链类型、LDH、年龄性别等等,有相关联的因素包括了Hb减低和骨髓浆细胞的增多等等,因此在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研究中认为疾病的进展会与1q21/CKS1B存在联系,恶性度的提高多与1q21的扩增比例呈正相关,可以作为预后的参考研究,但具体的进展还有待于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1]胡志润.青年多发性骨髓瘤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86.[2]欧阳涓,李俊勋,刘茵,等.浆细胞CD45和CD31的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3(2):134-137.[3]黄井堂,梁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蛋白分型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5(26):130-136.[4]于江虹.多发性骨髓瘤CD19+和CD20+B细胞的HHV-8感染情况[J].中国实用医药,2011,2(27):117-118.[5]魏秀丽.多发性骨髓瘤误诊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4(32):132-137.[6]姜永芳,戴海滨,董家蔷,等.多发性骨髓瘤中骨髓瘤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及其意义[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6(5):98-100.[7]王炳龙,刘灿,赵晓璇.血清β2-微球蛋白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7(14):159-161.[8]刘铁牛,陈要朋,黄丽,等.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结果分析与评价[J].西南国防医药,2011,8(11):187-189.[9]陈华星,杨圣,芦健民,等.局灶性椎体骨折为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09-110.[10]吕宁,顾礼忠,马立娟,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多发性软纤维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116-117.[11]李波,窦芳.唑来磷酸、沙利度胺联合治疗难治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30-31.[12]谢瑜,谭琳,吴迪,等.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9-30.[13]殷石,宋洪利,付瑜,等.生长转化因子(TGF)基因型多态性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5(4):122-125.[14]华定新,周向海,孟予城,等.多发性骨髓瘤X线摄影体位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42-143.[15]杨方方,林秀梅.56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点与细胞形态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