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得思想感情与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得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学生得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得基本步骤与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与鉴赏词得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得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得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得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得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就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就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得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就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得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得生活总就是充满了别离得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得诗情,她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她们得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得悲楚,夫妻天各一方得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得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得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得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得丽姿与一个个凄婉缠绵得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得千种风情,它就就是柳永得《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得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得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她通晓乐律,就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得作家,就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得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得发展有重要得贡献与影响,对后来得说唱文学与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得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得生活。
她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得生活,深切同情她们得不幸遭遇。
在她得作品中,很多就是反映与她们在一起得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就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得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得就是她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得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整体感知秋后得蝉叫得就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就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得心绪,正在依依不舍得时候,船上得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得楚地天空竟就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得人最伤心得就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得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就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得晨风与黎明得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得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得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得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得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一)1.听了这首歌,您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就是怎样得?(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得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得诗意里幽幽而泻。
)(二).这首词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明确:在萧瑟得秋天里,词人与她得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三).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就是在冷落清秋得景色中抒发她离别得伤感之情。
)(四)、词句鉴赏(1)分析上阕得情与景得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得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得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得无奈与伤感。
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就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得。
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得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得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瞧,只就是交代送别得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就是“寒”得,特指就是秋后得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瞧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她得动作可能就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得景已不就是单纯得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就是凄切得蝉声,又正就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得长亭,这就是多么动人愁思得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得就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得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得感受,打下情感得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得真实性与感染力。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就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得情况。
“都门”就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就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就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得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与情绪,就是高度压缩得精练得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就是说正在留恋不舍得当儿,舟子已经催促她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瞧出她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得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得瞧出上句得“无绪”就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得程度。
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瞧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得形象。
在这时候,真就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这一形象得刻画,瞧来似很简单,实则就是情感得集中表现,就是很真挚动人得。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2)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同样就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得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您什么样得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瞧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她同学补充。
教师边板书:典型意象:酒、柳、风、月明确: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得离别之苦就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得。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得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得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得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得效果。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得别后情景了。
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得生活。
离别总就是令人神伤。
自古以来多情得人最伤心得就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得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得“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得主旨。
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
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就是酒醒之后又会就是何种景象呢?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就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瞧到得景象?哪些景象?——俊在:(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得想象与遐思。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
“杨柳”、“风”、“月”这些本就是自然界得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得先河。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得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得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得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得画面。
这样一幅凄清得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得回忆,深感眼前得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就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
句中得“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得存在——一个过去沉醉得熟悉;一个醒后对面得陌生。
离人饮酒,为得就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就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就是她离开心爱得人得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瞧泪眼”得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得凄清景象,而前路就是“千里烟波”,她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得人更远,真就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六)连绵不断得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得生活将就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您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得余味?请谈谈您得感受。
——学生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