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林风俗+图片资料

桂林风俗+图片资料

榕津古镇妈祖民俗节距平乐县城25公里的国道323线旁,有一座始建于宋治兴元年距今约1000多年的古圩——榕津古镇。

古圩千年古榕成群,塘泽星罗棋布。

古榕、古街,还有镶嵌在古圩里明珠般的塘泽,相映相辉,构成了岭南古圩特有的景致,古圩因此而得“榕津”美名。

古圩交通便利,东、南、北三面被一条清水碧绿的榕津河环绕着,国道323线由东向西横贯而过。

古圩内,三纵两横的街道,把全城民居划分六大块。

主街内建有4座闸门,其他各小巷共有闸门5道。

走进古圩,但见长街深巷,店铺林立;民居青砖黛瓦,飞檐画栋,至今尚保存有宋、明、清和民国建筑遗风。

各时代风格的建筑融合一体,赋予了古圩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宋代开始,就有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到榕津古镇经商,并在榕津古镇修建妈祖庙、信奉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渗透到了榕津的各个角落。

在众多的古文化建筑物中,粤东会馆是最宏大,最气派,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整个会馆有大小厅堂40余个之多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妈祖祠堂。

这座明清建筑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

内设雨亭、画廊、天井、后正宫等,各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走进堂内,只见重檐门楼,巍峨壮观。

堂内那栩栩如生的妈祖像,形象地再现了妈祖生前济世扶贫的慈爱。

传说妈祖(太婆)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10年)出生在福建浦田县湄州岛,有姐妹6人,她排行最小取名默。

林默自幼聪慧,8岁启蒙读书,16岁得神灵点化而获神奇的理念。

她心地慈善,一生济贫,受历代君皇封赐。

榕津人为纪念她,把每年的农历3月22日定为纪念日,是日,榕津人将“妈祖”塑像从庙中请出,抬上街游拜,以示纪念,称为“太婆出游”。

这天,家家户户做年糕,杀鸡宰鸭,招待亲朋好友。

圩里日夜唱戏,好不热闹。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到2001年已升华为“妈祖文化旅游节”。

期间举办各种民间民俗艺术表演,吸引了区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使得榕津在桂林旅游圈内格外耀眼夺目。

桂林市区有回族近9000人,分好几个聚居点,每个聚居点都有清真寺。

这些清真寺或坐落在青山之下的桂花林中,或在闹市中寻得一处宁静所在,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堂堂皇皇的美感。

清真寺内所进行的宗教活动,是与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回民远道迁来桂林定居,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回族简史简志会编》一书中提到:“伯笃鲁丁的孙子伯龄,在明初游到广西,在桂林落藉,改伯为白,逐渐成为一个大姓,分布在桂林的城里及好几个乡村里。

”伯龄把“伯”改为“白”,或许是为了更桂林化吧。

白姓回民桂林确有不少。

其它姓氏的回民,各自也有迁徙的历史。

桂林的清真寺,最有名的是崇善路清真寺。

它坐西朝东,有1218平方米,是回族群众集资始建于雍正末年,竣工于乾隆初年的一座建筑,后虽经几次重修,规模无多大变化。

该寺兼有中国传统式样和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墙壁为青砖结构,门首墙壁的等腰斜坡山形,显示出清真寺的特征。

在门首墙壁上的竖式长方形白色壁龛内,有“清真寺”三个苍劲沉雄的大字,透出了清真寺的庄严肃穆。

寺内结构一进三开间。

南北两厢为历任阿訇办学讲经的地方:南厢房内有做礼拜前沐浴净身的水池;北厢有停放丧葬用的公棺的房子。

正屋是大殿,殿顶建有一个直径2.5米八角形拱顶,正西墙壁镶嵌一块镂刻红底髹金的《古兰经》阿拉伯文节录的木板。

大殿是穆斯林敬奉“安拉”的场所。

这个礼拜用的大殿纤尘不染,宁静整洁。

清真寺天井的花圃四时花开,几根朱红圆柱立起,更添崇善路清真寺的宗教色彩。

桂林清真寺中最有传奇性的要数玛坪街清真寺。

玛坪街清真寺坐落在漓江东岸的骆驼山下。

绿瓦雪墙,幽雅美观、辉煌庄严。

它在初建时曾有过一段斗争的历史。

明清年间,有不少回族同胞从外地迁来桂林,聚居在东郊的穿山脚下,因初建的清真寺太小,一到聚礼的日子只好分批礼拜,大家都希望再建一座大清真寺。

当地的财主恶霸说回民占了他们的地盘,硬要回民离开这一带,不让他们建寺。

回民到处找建寺的地方,处处都受到刁难,后来他们终于在骆驼山下找到了一块建清真寺的地方,一个无主的水塘。

谁知回民要在骆驼山建寺的消息传到了一个恶霸的耳朵里,他想:塘虽不属我家,但骆驼山下有我祖宗的几棺坟,若让回民建寺,祖坟风水就被破坏了,于是他就倚仗着权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

谁知府台深知回民齐心的厉害,没有当即下结论,他对恶霸说:“待本官实地勘查再作论处。

”恶霸只好乖乖等待。

回民知道恶霸状告他们,又气又急,气的是偌大个天下,回民连建寺的地方都没有;急的是府台大人明天就要来察看,现在大伙还没有想出对策。

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定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计划。

天刚黑,骆驼山下就全是挖泥、挑担的人群,等到第二天一早水塘不翼而飞,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在朝阳下生机勃勃。

当府台大人前呼后拥地来到骆驼山前,这里哪有水塘?认为恶霸欺骗了他,把恶霸骂了个狗血喷头,便坐着轿子打道回府了,留下恶霸在骆驼山下一个劲地筛糠。

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回民,他们更加齐心协力了,不久,玛坪街清真寺就在这块菜地上建起来了。

几经修葺,如今的的玛坪街清真寺已经和七星公园的景致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特点的宗教场所。

桂林回民的清真寺还有院落纵深66米、横宽21米的六塘清真寺、五通清真寺及清真女寺等。

若是逢上回族人民的三大节日,清真寺里热闹桂林的清明节习俗因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而显出自己的特色,既体现了节日的社会民俗性格,也体现了文娱、体育的民俗特点。

每逢清明节前后,通向尧山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他们或上坟祭祖,或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到著名风景区尧山踏青。

清明上坟,还有一定的规矩。

清明节前三天和后三天,为上坟的日子,此时动坟“百无禁忌”。

那些带着三牲(鱼、猪肉、鸡),脸带悲伤的是去上新坟的;那些只带些点心、粽子、水果等食品的是去上旧坟。

上坟的人们都少不了要带上纸钱、爆竹和整坟的工具。

他们到了墓地,先修整坟茔,修整完毕,锄泥块,把纸钱压在坟顶,作为已上坟的标志。

接着在坟前摆上一应供品,然后子孙们在坟前跪下磕头,表示对祖先的悼念。

祀毕,鸣放爆竹、焚化纸钱。

《临桂县志卷八·舆地志·风俗》中对清明风俗有这样的记载:“清明祭墓,供乌米饭。

”乌米是当地种植的一种产量不高的大米,乌米酿制的酒,可以补气血,平常并不以此为主食。

清明用乌米饭祭墓,饱含着人们对祖辈的深情。

如今时过境迁,乌米饭虽为现代食品所代替,但清明祭祖的风俗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过。

上坟后人们手中的篮子都是空的,这是因为上坟的祭品不能带回家,也是清明节上坟的一个规矩。

清明时节,草木繁茂,尧山杜鹃鲜红似火,令人赏心悦目。

柳亚子先生在《题“尧山图”兼示琴可·白风》这首诗中盛赞尧山的春色:“好是西南春意茁,尧山红遍杜鹃花。

”诗中提到的尧山,横贯桂林市东郊和灵川县,历来是著名的风景区。

它南北走向,常年绿树成荫,树木葱茏。

它的主峰突起,两侧逶迤,山势雄大,巍然磅礴,与城中四周的挺拔青峰风景相异。

春季攀登尧山,常使踏青的人们流连忘返。

中秋节习俗中秋夜,桂林的大地洒满银辉,月光勾勒出峭挺山峰清晰秀雅的轮廓,环绕青山的漓江,宛如银练缓缓南去。

赏月的人们在山水间徜徉,寄情于这美丽的大自然。

此夜,你若在峰巅看桂林,桂林宛如灯的海洋。

路灯亮了、江心灯亮了,远处山顶的灯光闪闪烁烁……在这片灯海中,还可见一束束似萤火虫般的光点,那是人们中秋月夜祈月的柚子香。

“柚子香祈月”这种中秋节古俗,源于何时,难以考究,只知道很久以前,当地的少数民族就是这般祭祀月亮的。

目前壮族地区仍有这种习俗。

柚子香,是在本地产的酸柚子上插满点燃的细香,祈月时将它放在户外摆有糖果、月饼的八仙桌上,朝向月亮,似乎那袅袅轻烟能带着人间的祈愿,向月亮仙子飘去。

中秋夜,大人们也常常用酸柚子给小孩制作传统的节日玩具一一酸柚子灯笼。

它的制作工艺很简单,选用肥大皮厚的酸柚子,在上部切开一个小口,将柚子心掏空,然后在柚子皮上镂刻“欢度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等节日祝辞,在柚子里点上一根小蜡烛,烛光透过镂刻的缝隙漏出来,使得柚子灯小巧典雅,别有趣味。

此夜,孩子们喜欢提着柚子灯笼结队在村头巷尾游戏,那柚子灯笼上下起舞翻飞,就象一条游龙。

中秋之夜,青年们的游戏更为独特,他们拿着酸柚子在街上滚掷,你来我往,极为热闹。

更有些人以登山赏月、江边篝火赏月、月夜乘船游两江四湖为节目的娱乐方式。

游船载着赏月的人们缓缓而行,天上月、水中月相互辉映,月中仙子、江上游人情感相通。

此时此刻,城里城外,江岸江心,笑语盈盈,这是桂林最有魅力,最为迷人的夜晚。

桂林的中秋节习俗古朴而又情感丰富,使山水动情,柚子飘香。

朋友,你若在中秋节踏上桂林的土地,可千万别错过到漓江岸边去欣赏这美丽的月色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

即上元三官大帝中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的生日,俗称“元宵节”,又称“灯节”。

每年正月十五,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要向天官祈福,设香案祭拜,而后开展众多的娱乐活动。

桂林市各县志书对昔日民间开展的元宵活动和礼俗都有记载。

《灵川县志》中记载:“元宵”,指各神庙进香,或以舞狮游龙之戏,所至之村,皆供以牛烛,或设烛燃爆欢待之。

元月内,备至戚密友均往来相贺,互送礼物物相送。

《全州志》载“元宵”,悬灯于庭,乡市各作龙灯,往来以为戏。

为龙者,龙属木,所以达少阳之气也。

又,或以童子扮走马,好友联臂踏歌,多采茶歌,俗谓“逻灯”。

《全县志》载,“元宵”张灯,裁缝剪纸扎,鱼龙、花鸟以为戏。

以童子扮好女联臂歌采茶,笙箫鼓乐前导,在城者遍游街市。

在乡者遍游村邻,邻村必备酒会,烛爆以迎之,谓之“闹元宵”。

《平乐县志》载:十五日为“元宵节”。

礼神祗,祀祖先,以粉制团,以糖为馅,加糖水熟之,曰“汤圆”。

圆元谐音,取“元宵”之意也。

自“元旦”至“元宵”半月之间,亲眷担载成甜糕、果饼之属,加之以腊肉一方,及烹熟大肥鸡剖其中为二,于翼腋间横断,取其下截腿股之一边置诸品物上,肩而往以相馈,曰“送年礼”。

肉与鸡虽非贵重礼物,盖以敬老,非至亲尊长不敢受也。

答礼必以整条之蔗,邑人呼为甘蔗.取其甘而有头有尾也。

眷酒宴会,以亲友中于上年结婚之新夫妇为重要来宾。

当此,春日多暇,少壮丁男昼则舞狮,表演武艺,夜则舞龙,大放光明,聚而观者若堵墙。

锣鼓镗镗声,爆竹砰訇声、卜昼卜夜、震耳欲聋,至十六日而休止焉。

《荔浦县志》载:“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妆女子,携茶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赛龙灯,嬉戏为乐。

《修仁县志》载:十五日,“上元节”。

自初八至既望,民间竞尚龙灯,或令童子改装女郎,各持彩灯踵门欢唱,笙歌之声喧街达旦,名日“闹元宵”。

从各县的各种县志中看出,“元宵节”在桂北地区,祭拜天地,悬灯结彩,巡街扮装游乐,是甚为热闹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之所以在城乡都很隆重,除了这日是新年第一个十五,是我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间最盛兴的节日外,更重要的是,新年伊始人们由初一到十五,经过半个月的欢庆活动,走亲访友贺年完毕,加之当时季节开始立春,一年的耕作需立即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