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第一章导言一、经济学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

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

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

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

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

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

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

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

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

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

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

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1参考书目:梁小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民产品。

3691215012345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见课本p 52-53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代表了在既定状况下,资源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不同产品的组合。

X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任何一点说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外的任何一点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它可选择的最好用途....。

当生产某一产品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递增。

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即能说明。

机会成本递增原理说明:假定生产技术等条件不变○1假设以一定量的土地(如X 亩)进行生产,由于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既定,所以最终的总产出也是既定的(如Y )。

既定量的土地所能得出的产出不可能随着可变投入(劳动)的增加而无限增加。

由于可变投入(劳动)可不断增加,而产出却不可能总是增加,将导致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势必出现可变投入的效率(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可变投入的生产率=可变投入产出这就意味着,由于效率越来越低,当不断增加可变投入时,每一份新的可变投入所能带来的新的产出会越来越小。

[此时,一定量无效率的可变投入(如劳动)如果用于其他生产将会得到更多的、更有效率的产出,比如去捕鱼。

这就意味着,新增的可变投入所的产出是以越来越高机会成本为代价的。

]○2下表表示每多投入1单位劳动所得到的产出和总产出的关系:Y=Σy,Y为一定量。

i不可(从数学逻辑的角度看,每次增加1单位的可变投入,它所带来的收入yi=∞。

任一特定资源将带来无限能是不变的,也不可能是递增的,否则的话,Y=Σyi的总产出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增加1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y)是递减的,而产出肯定是有i成本的(劳动的投入),那么可知,每1单位产出的增加是由所投入的越来越多的成本带来的。

因此,随着产出的增长,成本会出现递增的趋势。

○3经济学上的成本,即指机会成本。

投入的劳动就是得到产出所付出的成本,而每1单位劳动的投入都是有机会用于他处的。

○4由以上论证可知:当生产某一产品的数量(产出)增加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递增。

机会成本递增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工业生产也有同样的规律。

如在一定的厂房和设备条件下,可变投入(劳动)可不断增加,但产出受不变生产条件的限制不会无限增加。

其原因同样是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效率下降。

机会成本递增的更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同时资源资源也有着多种用途(否则就不存在就会成本了)。

机会成本递增不一定在开始增加产出时立即出现,可能在一定量之后才出现。

但经济理论认为机会成本递增是最终要出现的趋势。

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生产可能性边缘的向外鼓出表明相对成本递增规律。

2徐:当稀缺的资源(包括不可变的和可变的)用于生产某一产品时,随着投入的可变资源的每一数量的增加其带来的收益将减少,或说,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随着更多的资源用于某一生产而降低。

由此可以得出,更多的产出的增加将以递增的成本为代价。

萨缪尔森:“收益递减规律断言:在某一点以后,当我们把相当数量的可变投入(如劳动)加到不变投入(如土地)上的时候,增加的产出将会下降。

这一规律其实是一个比例问题:可以和可变投入量发生作用的不变投入量越来越少。

”萨缪尔森:“生产可能性边缘服从相对成本递增规律:为了得到一种物品相等的增加量,你必须牺牲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多。

这一点可以由向外鼓出的生产可能性边缘所表示。

”3萨缪尔森《经济学》对机会成本递增的证明很清楚,p59四、经济增长生产可能性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就被称为经济增长。

因其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大的程度,即经济增长的高低取决于把多少资源用于资本品生产和技术开发,把多少资源用于消费品生产。

五、贸易利益个人能力的差异意味着个人在生产各种产品与劳务时机会成本的差异。

例如:张三擅长捕鱼,也就是说他捕鱼的效率比较高。

同时他也能够种小麦,但并不擅长,即做此事的效率比较低。

如果他放弃捕鱼的机会去做他不太擅长的工作(种小麦),就会导致他种小麦的机会成本很高。

而相反则比较低。

这种差异就产生了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克鲁索和乔伊的故事见书p63。

即使克鲁索的在两种产品上的生产率都提高了一倍,从而具有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其生产的机会成本仍不改变。

乔伊仍在布料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这是专业化生产仍能提供更大的总产出,并通过贸易是两人都获利。

使专业化与贸易给双方都带来利益的不是绝对优势而使用机会成本表示的相对优势。

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通过专业化分工生产和贸易使原有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大的总产出,并使贸易双方都获利。

六、现实中的交换经济上的交换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实施的。

最重要的规则包括:1、私有产权,2、货币制度。

产权(property rights)是一种决定财产所有、使用和支配的社会制度。

在私有制基础上将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换。

货币交换是一种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交换制度。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一、需求需求(Demand )总是同时涉及两个变量:1、商品的价格。

2、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人们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需求与欲望(want )不同,欲望可以是无限的,但受资源稀缺性的限制,欲望总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

所以,需求受购买力的限制。

影响需求的因素通常包括:1、消费者的偏好;2、消费者的收入;3、商品价格;4、其他商品的价格;5、预期的该商品及其他商品的价格。

需求量与影响需求的因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所以需求量可以表达为偏好、收入、价格等因素的函数。

数学语言来表述:Q=f(P ref , I, P,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仅受价格影响,上述函数可简化为:Q=f d (P) *参见课本74页需求函数公式。

1) q=a-bP 其中a 表示价格为0时的需求量。

需求函数为线性。

2) q=aP -a 需求函数为非线性。

需求规律:通常情况下,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与价格是负相关。

如汽车、照相机、房屋、电影票等商品的价格下降,通常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相反这些商品的涨价,通常会导致需求量的下降。

因此:需求函数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或直线(参见课本74页图4-1)。

即,f d ’(P) < 0,或 dpdQ < 0,需求量对于价格的一阶导数小于零[或表述为,价格的变化(微变量)引起需求量(微变量,即斜率)呈反方向变化]。

也就是说,需求函数的斜率为负。

从另一角度看,需求函数和曲线表明:人们为购买最后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可利用课本需求曲线说明)其他影响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格,还取决于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相关商品分量类:替代品和互补品。

替代品是可以替代另一种商品的商品。

如乘汽车是乘火车的替代品,当乘汽车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对乘火车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

互补品是与另一种商品结合起来使用的商品。

如照相机与胶卷,照相机的价格上涨,人们就会减少对照相机的购买,于是对胶卷的需求就会减少,反之则相反。

其他如收入、预期、偏好等因素同样会以某种形式影响需求量。

(皆以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收入的增加,无疑会使对不变价格下的商品的购买力增加,需求通常会因此而增加。

如果人能预期到未来的价格变化,就会对当前的需求量做出反应。

偏好通常不容易改变,但有时也会改变,如人们对整容越来越有兴趣,就会导致对整容服务的需求增加。

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那么,就会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价格的上涨或下降影响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见课本图4-1 p74。

需求曲线的变动:如果某种商品自身价格未变....,但影响消费者购买计划的其他因素改变,就会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动。

如收入的变化,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的变化,引起某商品在原有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发生变化。

见课本p78 图4-2。

二、供给(Supply)供给量是厂商在某一时期,某种价格水平时,愿意..出售的产品与劳务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就越多。

供给规律可表述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

由于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供给量即为价格的函数。

表述为: Q=f s (P) *参见课本p 81页供给函数公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