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土壤地理学 第16讲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壤地理学 第16讲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客土,前者掺入沙土,后者掺入粘质土,如黄土性土壤或黑
土等。 3.盐碱、毒害与酸性改良:盐碱和工业废水的影响,主要 是在排水的基础上,加大灌溉量以对盐碱、毒害进行冲洗。 土壤酸度过大的水稻土应当适量施用石灰。
第二节 灌淤土
一、地理分布与形成
灌淤土(irrigation-silting soil):引用高泥沙含量的河水灌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 1章 第 2章 第 3章 第 4章 第 5章 第 6章 第 7章 第 8章 第 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 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具有水耕熟化层(W)一犁底层(Ap2)一渗育层(Be)~ 水耕淀积层(Bshg)~潜育层(Br)的特有的剖面构型的土
壤。
高有机质和氮素,缺 P 、 K ,缺有效 Si ,缺硫,多铁、锰,
pH 值除受原母土影响外,淹水后,其pH 值均向中性变化,
即pH值在4.6~8.0范围内,变化到6.5~7.5。
溉,并经耕作施肥混合,上层厚度可达50cm以上的人为土 壤。 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 以春播作物为主,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 原。
第二节 灌淤土
景观
第二节 灌淤土
二、土类区分
1.灌淤土与冲积土(新积土)的区别:灌淤土每
年灌水落淤的量不大,仅几mm至几cm,其淤积层
壤层。因灌淤土多分布于洪积冲积平原,故下伏母土层多为
不同的洪积冲积土层。
第二节 灌淤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二节 灌淤土
五、亚类划分
普通灌淤土
潮灌淤土
灌淤土
表锈灌淤土
盐化灌淤土土
第三节 菜园土
菜园土是人工长期种植蔬菜而形成的高度熟化的人
工土壤。
频繁的土壤耕作,大量的施用动物性氮、磷肥料以
及频繁的灌溉,成为人工土壤中熟化度最高的土壤。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 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 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 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 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 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如日渗漏量在北方水稻土宜为10mm/日左右。
第一节 水稻土
六、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水稻土的低产特性主要有冷、粘、沙、盐碱、毒和酸等。加
以改良,增产潜力大。 1.冷: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的水稻土如潜育水稻土,冷浸 田。改良方法是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2.粘和沙:质地过粘和过沙对水分渗漏不利。改良方法是
第一节 水稻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一节 水稻土
四、亚类划分
淹育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水稻土潜育水稻土来自脱潜水稻土 渗育水稻土 漂洗水稻土 盐渍水稻土 咸酸水稻土
第一节 水稻土
五、水稻土的高产要求的土壤条件
1.良好的土体构型:一般要求其耕作层超过20cm以上,因 为水稻的根系80%集中于耕作层; 其次是有良好发育的犁底
第二节 灌淤土
四、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淤土剖面形态比较均匀,上下无明显变化。剖面可分为灌淤 耕层Pip-灌淤心土层Pi(B)-下伏母土层Db(C)三个层段。
前两个层段合称为灌淤土层。Pip:(15~20cm),多属壤
质上,灰棕或暗灰棕色,疏松,块状或屑粒状结构。 Pi ( B ,厚 50cm 左右),淡灰棕或灰棕色;有机质含量高者。质 地多属壤质土。较紧实,块状结构,有的呈鳞片状结构,结 构面上有胶膜。Db(C):即被灌淤土层所覆盖的原来的土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14章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主要内容: 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
重点与难点:水稻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及过程、
剖面形态特征;灌淤土与菜园土的形成过程及剖
面特征。
第14章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种活动的产物,是在长期水耕熟 化和旱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土壤系列。 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中的人为土纲,包括水稻土、 灌淤土和灌漠土3个土类。 本章重点讲授水稻土。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7第3次印刷)
方
内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
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
布规律。
次与人工施入的肥料被耕作搅拌,均匀混合,没有
明显的冲积层次,且具有较高的肥力以及人为侵入
体。而冲积土具有明显的冲积层次,由于沉积条件
的变化,冲积层次之间,有较大的变异。
第二节 灌淤土
三、形成特点
1. 灌淤土是在灌水落淤与人为耕作施肥交迭作用下形
成的。 2. 人为耕作在灌淤土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耕作消 除了淤积层次,并把灌水淤积物、土粪、残留的化 肥、作物残荐和根系、人工施入的秸秆和绿肥等, 均匀地搅拌混合。
化还原层)
第一节 水稻土
水分管理致还原氧化交替进行。
1.氧化还原与 Eh :灌水前, Eh 一般为 450 ~ 650mV ,
灌水后可迅速降至200m V以下。
2.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故有机质增加。但富里酸比重加大。 3.盐基淋溶与复盐基作用:种稻后土壤交换性盐基将 重新分配,一般饱和性土壤盐基将淋溶,而非饱和 土壤则发生复盐基作用,特别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 以后。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30%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菜园土在熟化发育过程中剖面层次分化为人工腐殖 质层、熟土层、耕作淀积层及稳定层四个层次。前 两 层 总 厚 度 超 过 50cm , 故 总 称 厚 熟 表 土 层 (Plaggen epipedon)。
思考与作业
人为土定义。
人为土纲包括哪些土类?
水稻土的 剖面结构与特征。
岭 - 淮河一线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平原、丘
陵和山区。
第一节 水稻土
二、形成特点
1.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有个两方面:一是还原淋溶(包
括溶解、络合淋溶)和氧化淀积,简称淋溶作用;
二是水耕条件下的物质积累,简称水耕熟化 。 因此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淋溶作用和水耕熟化 的矛盾统一过程。 2. 不是只要种植了水稻即可称为水稻土,一般以其水 耕淀积层( Bshg )为其诊断层。 (sh 二三氧化物 g 氧
层,厚约 5 ~ 7cm ,以利托水托肥。心土层应该是垂直节理
明显,利于水分下渗和处于氧化状态。地下水位以在 80 ~ 100cm以下为宜,以保证土体的水分浸润和通气状况。 2.适量的有机质和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一般土壤有机质 以20~50 g kg-1为宜,过高或过低均不利水稻生育。
适当的渗漏量和适宜的地下水位:俗语说:“漏水不漏稻”
第一节 水稻土
景观
第一节 水稻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
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是在植稻
或以植稻为主的耕作制下,经长期水耕熟化而成的
特殊耕种土壤。 主要分布目前水稻土的分布遍及全国,南起热带的 海南崖县(北纬18ο20’),北抵寒温带的黑龙江省 漠河(北纬53ο20’);90%以上的水稻土集中于秦
第一节 水稻土
水分管理致还原氧化交替进行。
4.铁、锰的淋溶与淀积:还原条件下,低价的铁、锰
开始大量增加,。一般铁、锰在耕作层较低,淀积
层较高,潜育层最低。
5.粘土矿物的分解与合成:水稻土的粘土矿物一般同 于母土,但含钾矿物较高的母土(如石灰性紫色土)发 育的水稻土,则水云母含量降低,而蛭石增加。
第一节 水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