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岸对外简介

口岸对外简介

中俄珲春公路口岸简介
珲春(长岭子)口岸是吉林省唯一对俄国际公路口岸。

该口岸位于珲春市区东南部14公里,地处东经130°27′36″,北纬42°46′11″,距市区14公里,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对面是克拉斯基诺口岸。

该口岸距克拉斯基诺镇28.5公里;距波谢特42公里;距扎鲁比诺镇63公里;距斯拉夫扬卡港105公里,距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170公里;距纳霍德卡340公里;距东方港350公里。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1988]73号文件批复同意开放长岭子口岸为边境贸易口岸。

1990年5月12日,正式动工始建该口岸,1991年10月11日竣工并交付使用。

1990年8月27日,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正式批准,将长岭子口岸更名为珲春口岸,同年10月1日起执行。

1993年4月4日,国务院国函[1993]35号文件批准该
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

1998年5月5日开始,该口岸开始正式过客,现已开通至扎鲁比诺、海参崴等地的旅游线路。

2000年4月28日开通了珲春(中国)——扎鲁比诺(俄罗斯)——束草(韩国)客货陆海联运航线。

2000年8月15日动工兴建年设计过货能力为60万吨,年过客能力为60万人次,总投资额为1,083万元的新查验楼。

该查验楼总建筑面积为4,894平方米,客货分流、出入境通道分设(出入境货物通道各两条、出入境旅客通道各8条),于2000年12月28日正式交付试用。

2004年8月11日国务院国函(2004)55号文件批复珲春口岸落地签证权,2005年10月21日起,该口岸正式实施落地签证。

2008年10月25日开通中、日、韩、俄四国陆海联运航线,当日进来60名日本客人。

2009年3月30日,该航线进行第二次试航。

2013年3月19日“新蓝海”航线通航。

航线全长316海里(585公里)航运速度最快每小时22海里,束草到扎港16个
小时,扎港到珲春60公里需1个小时。

“新蓝海号”是一艘客货混装船,运输能力为750名乘客和182个集装箱;每周运营一个班次,每周二从韩国束草出发,次日到达扎港。

中朝珲春圈河口岸简介
圈河口岸位于珲春市区东南部43公里,坐落在圈河与图们江汇合处,地处东经130°30′、北纬42°30′,对面是朝鲜元汀口岸,是我国直接进、出朝鲜罗先市的唯一陆路通道。

在圈河口岸和元汀口岸之间有一座12孔钢架结构公路大桥,桥长535.2米、宽6.6米、净宽6.18米、14孔,承载能力30—40吨,由中、朝两国各管一半。

圈河大桥于1938年开通使用,桥面及桥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

2001年(4月25日—10月15日),吉林省交通厅投资302万元,维修加固了该桥中方一侧的桥墩,延长了使用寿命。

该口岸距图们江入海口36公里;距市区43公里;距朝鲜罗先市51公里;距罗津港51公里(6米宽沙石路):距朝鲜先锋港36公里;距清津港127公里。

1995年9月4日,随着图们江下游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经省政府批准,恢复开通了圈河公务通道,同年10月7日开始过货,10月10日,迎来首批来自韩国的集装箱货物进口。

1995年11月10日,开通了由圈河口岸经朝鲜罗津港至韩国釜山的陆海联运航线。

1995年开通了中、朝珲春—罗津2日游。

1996年6月17日,开通元汀里互市贸易区。

1998年12月17日国务院以国函[1998]111号文正式批准设立圈河口岸。

该口岸年设计过货能力为60万吨、年设计过客能力为60万人次、客货分流、出入境通道分设。

2004年4月1日起,该口岸实行旅客星期日通关。

2004年10月8日起,中朝双方边民持因私通行证通关。

2008年3月3日起,该口岸恢复边民互市贸易。

2010年8月4日,海关总署批准该口岸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项目。

2011年6月9日,中、朝双方政府在朝鲜罗津港举行内贸货物跨境运输、罗津港公路改造、亚泰水泥、农业合作项目庆典仪式。

当天下午,在圈河举行口岸举行自驾游启动仪式,由24辆车过境。

2010年6月23日珲春—罗津—釜山航线试航成功。

珲春中联海运有限公司对珲春—罗津—釜山航线进行试航。

2011年6月9日中朝两国政府在罗津港举行罗津港公路改造、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亚泰水泥、农业合作等项目启动仪式,中方由商务部陈德铭部长、省委孙政才书记等9位部级领导参加仪式,朝鲜由张成泽参加。

当天下午,在圈河口岸举行对朝自驾游启动仪式,24辆车70余人。

中俄珲春铁路口岸简介
珲春铁路口岸(距市区6公里)位于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南侧铁路换装站内,总建筑面积为2,15万平方米(其中查验设施面积3,976平方米),站区占地面积为1,226,580平方米,从城西到接轨处的站地面积为217.7万平方米。

该口岸距离俄罗斯卡梅绍娃亚铁路口岸28.3公里(境内8公里,境外20.3公里),初期货物年换装和查验能力为80
万吨,旅客年查验能力为50万人次;中期货物年换装和查验能力为250万吨、旅客年查验能力为100万人次。

1993年4月初,该铁路动工兴建。

1998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国函[1998]110号文件正式批准该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

2013年8月2日,进口优质焦煤30车皮,标志着该口岸成功恢复运行。

中朝沙坨子口岸简介
该口岸位于珲春市区西部,东经130度12分,北纬43度12分,距珲春市区11公里,对面是朝鲜赛别尔口岸。

沙坨子口岸是传统的民间贸易口岸,改革开放前,主要为双方边民探亲往来服务。

沙坨子口岸距庆源郡4公里,路面为沙石路面,宽6米。

1929年12月1日开设沙坨子海关。

1985年2月18日海关总署决定对沙坨子支关改为沙坨子海关,同年开始过货。

2000年经中朝口岸工作会议正式确定沙坨子口岸为扩大功能的双边客货运输口岸。

沙坨子口岸大桥始建于1936年,该大桥总长423.62米(中方351.25米),内径宽为6.1米,有47孔(中方39孔,朝方8孔)。

沙坨子口岸公路为国家二级柏油路面公路,该公路于1990年开工,1994年完工,投资额为360万元。

2007年9月30日,国务院以国函[2007]101号《关于吉林沙坨子口岸对外开放的批复》文件正式批准该口岸为国家二类口岸。

沙坨子口岸2010年动工,2012年建成的新建联检楼及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3332㎡,其中:联检楼为二层框架结构,面积2606㎡;锅炉房面积366㎡、一层砖混结构。

计年过客能力20万/人次,年过货能力20万/吨。

2011年7月3日,新楼开始试运行。

地面硬化:面积15000㎡之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