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浅谈凤凰传奇的一首《最炫名族风》不仅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也“炫”到了欧美听众的耳。
在中国你可以说这首歌的流行归结于它的亲和的旋律、曲风、曲词和演唱者,但对于外国听众,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中国文化已备受外国瞩目。
音乐无国界,而语言是无界“桥梁”。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近半世纪的摸索和探求,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不同时期出现了许多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但时代的发展是不停息的,与此同时对外汉语言学习者与日俱增的学习要求亟需更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接下来先简要阐述近半世纪对外汉语言教学发展历程,包括从上世纪50初年代至70年代末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创阶段和从1978年到至今的发展阶段两个阶段。
然后介绍当下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浅谈。
一、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创期,在这20年的起步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新事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曲折发展,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验,基本教学方法以实践为大方向,加上政府的支持,逐渐让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走上了正规的教学道路。
初级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巩固时期和恢复时期。
初创时期对外教学事业的重要开端是1950年,应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要求,我国分别与这两个国家互换了5名留学生,同时又主动和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国进行学生交换总共接收了33名留学生。
自此开始了对外留学生的教学,目的为学生以后专业的学习克服语言障碍而掌握基本语言规范和技能的汉语预备教育。
虽然开创阶段的教学规模和师生数量都比较小,而且教学类型比较单一。
经初创时期的艰苦摸索和经验总结后,到1962年至1965年的巩固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呈现了良好发展趋势,从教育规模上就可以看出,在这四年间我我国所收外国留学生3944名,比前11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1965年的在校留学生数是1961年的7倍多。
同时国务院在1962年正式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对外汉语教学为主任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京语言学院前身)。
这些都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然而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我国不仅停止了接受外国留学生,还令国内外国留学生陆续回国。
所以在1966到1972年,对外汉语教学处于中断阶段。
随着70年代初的国内形势转变,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转机,然后就到了1972年至1977年的恢复时期,对外汉语教学重整旗鼓,留学生招生工作在国内各大高校陆续恢复。
1973年12月28日,2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工作语言之一,将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推进了一大步,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助力器。
从1973年到1977年,全国共接受了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8名留学生,分布在9个省市的28所高校。
这一时期尽管招生和教学工作经过艰辛努力逐渐恢复,但由于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各个高校接收学生的能力极其有限,教学规模也远未达到“文革”前的水平。
初创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强调语言技能培养,文化尚未纳入教学目的。
主要强调汉语的应用功能,突出汉语的工具作用,文化是语言相伴而生的产物,由于人们当时的认知局限,文化未被重视。
当时对应的教学内容也是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内容是自发进入教材,交际文化的教学更是少之又少。
1958年由邓懿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国内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
这部教材几种体现的是当时语言理论教学成果。
全书包括绪论、语音、语法三部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只是逐渐由重视语言理论学习向在语言理论指导下培养语言技能的方向转变。
然而,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固有联系,有关文化的内容还是不自觉地进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
这些文化的内容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纳入到教学实践,但是在教材中文化与语言自然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这些文化内容受到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色彩。
二、对外汉语教学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的提出,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也开启了世界各国关注的大门,旋起了“中国文化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陡然增多,推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力度,文化研究随之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
从1978年到至今,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研究也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初步确定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
1978年到1988年间,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开始觉醒,把中国文化概念开始纳入学科理论研究的框架。
国外语言学理论由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向关注语言意义和功能的研究转变,在改革开放环境下也引进国内。
此时汉语文化教学关注点是不仅让学习者具备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能在一定环境中恰当使用语言。
这就是1965年美国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
1984年张占一先生发文首次提出了“交际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可能会因为“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并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
这种直接影响交际效果的文化知识,我们称之为`交际文化。
”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讨论最多、争议最大也是影响力最广的观点之一。
虽然赞同与质疑并存,张占一先生的“交际文化”概念提出可以看做是对外汉语教学开始文化研究的发端。
由于当时流行的听说法等教学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功能法作为一种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的新语言教学法,很快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开始以功能、意念项目为纲来编排教学内容。
整体来看对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和文化渗透的增强,改变了过去“重语轻文”的体制。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探讨最热烈时期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科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
与初期不同的是,这个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的研究大胆质疑,并积极探索文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对文化的地位定义、文化内容划分,以及文化教学的研究等等。
对文化定位的定义探讨,显示了人们跳出了研究具体课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要素隐含的文化因素的狭隘圈子,站在整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高度来重新审视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对文化的内容研究主要将文化内容进行分类划分,在编写教材中将日常交际文化和文化相关的深层传统观念、心理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紧密结合,这样为日后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88年9月出版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正式确定了“结构一功能一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开始了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在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文化教学。
后来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少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在语言分项技能课中适当渗透文化教学和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两众教学方式。
但是80年代末提出的“结构一功能一文化”相结合的语言教学法原则虽在理论上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是由于文化大纲还未出台,跟不上语言教学的步伐,所以在教学法上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在1995年后,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来临,语言作为文化软实力在各国竞争激烈。
汉语言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沟通工具,其价值也越来越大。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受到教育部高度重视。
大力推动对外汉语言教学事业,相对于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百家争鸣局面,90年代后期的文化教学研究相对平静,但平静中也有不少心意,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时间研究也有所发展。
此时对文化的定位问题视野更加开阔,对文化的分析也更加细致,同时以更新颖的角度关注交际文化的研究。
在相应的教学上,由于在前期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此时的教学方法也呈现丰富多样化。
2005年7月召的世界汉语大会,主题是“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更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将继续汲取相关学科的营养,审视文化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轨迹,探索文化教学创新之路,使之更加走向成熟。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萌芽到柱状成长,近十年来,海峡两岸许多高校都成立了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专业的研究所。
如北大、北京语言大学、北师大、台湾师范大学每年都训练出为数可观的对外汉语老师。
这支新的师资队伍,比之早年来自三教九流的“边缘分子”,在专业训练上有很大的改进。
但只要稍稍留意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的课程,就不难发现,训练的重点依旧是在语言的结构和教学的技能上。
对中国文史知识的要求往往居于次要。
在这样情况下训练出来的老师,大多只是称职的“操练手”,而非“学者”。
“学者”可以兼为“操练手”,但“操练手”则无法兼为“学者”。
操练手往往只能在一、二年级的课上有效地进行领说对话,到了高年级的讨论课则不免捉襟见肘。
(哈佛大学中文部冯胜利教授在讲座中曾经提到汉语老师实际上是“操练手”的说法,老师要让学生“懂”,操练手要让学生“会”)尤其令人忧心的一个发展是时下对外汉语教学界,往往视中国文史出身的学生为非科班出身,唯有“应用语言学”、“课程设计”、“教学法”或“第二语言习得”等专业训练出来的学生为“正途出身”。
这样的发展使对外汉语教学只重视“技巧”和“功能”而忽略“内容”与“结构”。
换言之,在这一潮流和趋势下所训练出来的学生,恐怕是离学者日远,而离“匠人”日近了。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师资培训就长远来看,绝不应该是“匠人化”的过程。
我们应该是在学者的基础上,让教师学得一点教学的技巧。
套句张之洞《劝学篇》中的老话,是“内容为体,技巧为用”。
而此处所谓内容则不外是中国文史和语言学的一般知识,而“技巧”则是课堂中的教具使用和课堂活动等等。
“体用”的分法当然意味着“本末”。
时下我们这一界所做的师资培训工作往往成了本末倒置,这一现象尤其以短期培训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四天或一星期的培训受限于时间,当然只能讲些课堂规则等最粗浅的“教师须知”。
这只是入门的基本功夫,绝非对外汉语教学的精髓和堂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选读汉语学生人数的增加是可以预期的。
最让我们感到安慰的是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动机,已经由猎奇而转向实用。
然而,美好的远景意味着更重大的挑战和责任,我们必须在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和教法改进上,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