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论文题目:浅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作者:*******专业:对外汉语目录容摘要..........................................................(第2页)关键词..............................................................(第2页)引言..................................................................(第2页)(正文)............................................................(3—13页)结语.................................................................(第13页)参考文献.........................................................(第14页)指导教师.........................................................(第14页)字体要求:题目:黑体三号加粗正文:仿宋四号单倍行距A4纸设置左右边距为3.0 上下边距为2.4小标题加粗显示浅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容摘要: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语法教学在各个语种的语言教学中都是教学的重点。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诸如实物道具法、对话法、演示法、比较法、格式化等各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汉语学习。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法、教学方法引言:汉语事业日益繁荣,学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汉语热”已经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第二言教学中,语法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不例外。
由于语言类型的不同,长期以来,不少留学生都反映汉语语法难懂难学,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我们有义务了解并研究或是解决怎样教好汉语语法。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掌握一种技能”。
因此,对于留学生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大讲特讲语法知识,讲授语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其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掌握语法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和灵活运用语法规律,并能够准确无误地用汉语进行交流。
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语法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应该探究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便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文:教学方法自古多种多样,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表述应该简单化和浅显化。
为了实现语法教学过程中表述的简化和浅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灵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实物道具法由于学生受词汇量的限制,有时老师用语言讲解效果不是很好,此时,课堂上所存在的或教师事先准备的实物道具都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语法教学服务。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比较适用于初级阶段容比较具体的语法教学。
比如,在教“比”字句时,老师可以拿起两个长度不同的粉笔(可以先给粉笔标号为A和B),然后进行对话:老师:这两支粉笔一样长吗?学生:不一样长。
老师:哪一支长呢?学生:A长。
老师:(一边比两支笔的长度,一边说)对,A笔比B笔长。
(一边说一边把句子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总结)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几组对话。
如让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站起来,然后再进行对话等。
通过利用实物进行操练,学生对“比”字的语义应该很清楚了。
这时老师再根据刚才写在黑板上的两个“比”字句,总结“比”字句的结构形式特点:A+比+B+adj。
在操练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A笔长比B笔”这样由于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偏误,我们也可以根据此偏误告诉学生正确的语序应该是“A+比+B+adj”,而不是“A+adj+比+B”。
其实,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的道具是很多的。
比如讲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硬纸做的钟表或日历;讲价钱时可以用放大了的菜单或超市广告等等,再配以问答,进行语法点的讲解和练习。
二.对话法对话法即通过师生对话或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将要讲的语法项目很自然地引入语法教学,然后再在对话中进行语法点的讲解和操练。
对话法非常实用,特别是在学生准备较好的情况下使用效果会更好,它既教给了学生所学语法项目的形式,又通过真实情景让学生理解了其意义。
以对话代替讲解,以对话代替练习,对话结束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某个语法项目。
例如,在教授动态助词“过”时,我们可以先和学生进行如下对话(可以先把“过”和其否定形式写在黑板上Sb+V+过+O Sb+没+V+过+O):老师:你是第一次来吗?学生1:我是第一次来。
老师:很好。
(对学生2)你呢?你是第几次来呢?学生2:我是第二次来。
老师:很好。
现在注意听我的问题,你以前来过吗?学生3:我以前来过。
老师:对。
学生3以前来过。
(边说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总结格式)老师:(对学生1)你以前来过吗?学生1:我以前没来过。
老师:很好。
那你们去过吗?学生:我们去过。
(一些学生会这么回答)学生:我们没去过。
(一些学生会这么回答)老师:非常好。
对话结束之后,老师可根据刚才板书在黑板上的例句总结语法项目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即对它进行格式化处理。
如上例我们可以在观察学生基本理解了其语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Sb+V+过+O Sb+没+V+过+O。
最后老师还要就“了”和“过”的区别做出讲解。
(此不赘述)此外,对于一些结构较长较复杂的语法项目,我们可以在讲解清楚的基础上利用扩展对话的方法来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运用。
比如汉语中一些较长的定语、状语结构,学生既难理解运用,又很难记住多项定语或状语的顺序。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练习。
例如讲解多项定语时使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扩展对话法:老师:A同学,听说你周末逛街了,那你买羽绒服了么?学生:我买了。
老师:你买了几件羽绒服?学生:我买了一件羽绒服。
老师:你买了一件长款羽绒服还是短款羽绒服?学生:我买了一件长款羽绒服。
老师:那你买了一件什么颜色的(长款羽绒服)呢?学生:我买了一件红色的(长款羽绒服)。
同样再和别的同学进行类似的扩展练习,此不再赘述。
注意,在进行扩展对话练习时,有些成分如果都说出来就给人一种罗嗦或不真实的感觉,如上例括号中的容。
在师生对话时可以不说出来,以增加学生说话的机会,同时不说出来可以更接近真实对话。
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某个专向语法项目练习时,可以说出来,如在专门练习多项状语的顺序时就应该说出来。
四.动作演示法利用动作进行现场演示语法点。
利用动作演示(其实是在所有的上课过程中)时老师要充分利用表情,比如“犹豫”、“烦躁”、“叹气”等。
如讲解趋向补语“上来”、“上去”、“出来”、“出去”、“进来”、“进去”“下来”、“下去”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动作来演示,边做动作边说出带趋向补语的句子:我走进来了。
我走上来了。
我走下来了。
我走出去了。
进一步,老师可以自己做动作,让学生说,或者让学生1做动作,让学生2说。
再比如介绍结果补语“开、上”等时,老师就可以做拉开、拉上窗帘、打开或关上窗户等动作。
然后边说边板书,达到让学生明白的目的。
五.图解法对一些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语法项目,我们还可以采取图解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这种方法可使抽象难懂的语法变得浅显易懂,使呆板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说结果补语的引申用法比较抽象,通过举例的方法自然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但结果补语的引申用法比较复杂,当留学生学了多个结果补语的引申用法后就很容易弄混,如果采取图示的办法,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比如讲解结果补语“光”的意思,用两对比图,引出树叶掉“光”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补语“光”的意思。
六.举例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法项目,采用实物道具和动作演示等的办法都不很奏效,此时,我们可以采用事例或例句来展示意义,让学生自己来体会。
举例法特点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接触足够的具体语言材料,然后从这些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
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讲解副词“究竟”时的两种教学方案:(1)直接告诉学生“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2)老师:“明天我们班不上课出去参观。
但是去哪儿呢?”学生1:去东昌湖。
学生2:去孔繁森年纪念馆.学生3:去聊城运河博物馆。
老师:我们究竟去哪儿呢?(老师一边说,一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究竟”和后面的疑问词用红色标示出来)班长:去聊城运河博物馆吧,听说那儿现在有法国画展。
学生齐声:好吧。
老师:那我们明天几天出发?学生1:早上8:00吧。
学生2:太早了。
10:00吧。
学生3:10:00又太晚了,9:00吧。
老师:那我们究竟几点出发?(老师一边说,一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究竟”和后面的疑问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学生齐声:那就9:00吧。
老师:我们怎么去呢?学生1:坐公共汽车去。
学生2:公共汽车太挤了,还是骑自行车吧。
学生3:起自行车太累了,还是打的吧。
老师:我们究竟怎么去?(老师一边说,一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究竟”和后面的疑问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学生齐声:那就打的吧。
通过这一系列学生自己参与讨论的例句,老师再来总结“究竟”的用法。
老师:“究竟”用在什么句子里?学生发现:问句。
老师:“究竟”用在问句里表示什么意思呢?或者说“什么时候使用‘究竟’呢?”老师帮学生总结:出现了多种答案,问话的人想知道一个确定的答案的时候使用。
上面两种教学方案的优劣不言而喻。
采用举例法时我们要永远记住一句话,那就是:不是任何一个正确的句子都有资格当例句的。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例句不一定要多,但要举出极端、典型、有代表性、夸(对比反差强烈的)的例句。
最高境界是只听例句,不用讲解就明白。
(2)准备的例句一定贴近学生生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是他们自己的或熟悉的场景、事情和生活。
这样讲解起来,学生会感到亲切、有用,学起来才会热情高、兴趣浓。
(3)要尽量避免出现学生不熟悉的词语,举例所用的语言应该比要讲的语法项目水平略低,以便学生易于从中体会所要学习的语法项目的含义。
(4)可以充分利用名人、名牌、名地点、名物产、名事件。
(人类共知的部分)。
如:Michael Jordan、明所代表的“个儿高,篮球”等信息;“长城”的雄伟等不用翻译的公共信息:可乐、麦当劳、咖啡、伦敦、、天安门、巴西的咖啡、法国的葡萄酒、帕瓦罗蒂、Michael Jackson、音乐的旋律(无国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