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快乐写作内容摘要:如何让学生快乐写作呢?我认为方法也不少。
如联系生活,力求写实,激发兴趣;实际评价,鼓励推荐,培养兴趣;积累素材,勤写片段,丰富文库;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阅读欣赏,提倡仿作,提高能力;推陈出新,方式灵活,积极主动。
关键词:提高快乐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把作文教学比作是座难攻的山头。
即使有很多老师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期待着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写作文就像拼数字一样,东凑一句西凑一句,凑足数字就算万事大吉。
根本顾不上习作内容的真实,更顾不及感情的丰富,这能把作文水平提高吗?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更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写作呢?在苦苦思索与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也有不少方法:一、联系生活,力求写实,激发兴趣。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
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实际评价,鼓励推荐,培养兴趣。
如今素质教育的话题谈得火爆,作为语言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作文教学,常常亮起了同耗低效的红灯。
在“作文难”的叹然声中,我们常见的是“你们作文是怎么写的?”习作东扯西拉,学生基础不好,素质较差等一些挑刺的现象。
其不知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人人都在努力,个个都在发挥,都在绞尽脑汁,教师很少关注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是激励他们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当其受到师长表扬,同学羡慕时就会喜形于色。
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多点鼓励,善于引导,就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鉴于这点认识,就一次作文,我给全班学生都打“高分”,并分别给予激励性的评语,如“呀!什么时候变得感情细腻了?这几个句子给文章增色不少!”“虽然有些句子欠通顺,但内容挺好的”……作文本发下去以后,学生的喜悦心情呈现出来了,“有的笑咪咪的”、“有的频频点装头”、“有的激动地说得了高分”……他们那种想作、乐作的神情,从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上,炯炯有神的双目中展现在教师的面前。
现实告诉我们,引逗学生的好胜心,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及时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自己品尝作文的乐趣,是培养他们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根据小学生爱表现年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及时地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将学习习作推荐给学校的板报上去,鼓励他们写稿投稿,让他们尝尝稿子被录用的甜头。
我在班级还开展了《佳作欣赏》活动,这些佳作都来自学生的习作,把这些佳作粘贴到班级生活园地中去,半月一期,这样,自然也就有许多学生的习作得以“发表”,使他们受到了极大鼓舞,对写好作文也就充满了信心,兴趣之火就开始燃烧了。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力。
”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贯注全部热情,甚至达到“迷”的程度。
学生一旦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急于表达的欲望,就会产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习作任务。
三、积累素材,勤写片段,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
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
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
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
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
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
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
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
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小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四、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
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
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
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
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
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
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是数量多,质量高。
比赛时,总是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
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争相发言。
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
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
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比如:因为“我上课讲小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他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
打破这些框框,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五、阅读欣赏,提倡仿作,提高能力。
仿作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仿作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仿作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
即使刚仿作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
”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仿作学习。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仿作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
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仿作。
仿作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仿作,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仿作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和兴趣。
教材中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久经锤炼的佳作。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技巧,教者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的生动内容,仔细体味文章的魅力,使学生在吸收知识、增进技能的同时,不断增添写作兴趣。
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把吸收、消化的养料,即词语、写法、认识,通过仿作练习表现出来。
当然这种“表现”绝不是机械的仿作,而且能动的借鉴、灵活的运用,在学习教材第九册课文《小镇的早晨》之后,学生不仅知道水乡小镇的早晨是美丽的,而且了解了课文是用由分到总的方法,从“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写出了小镇早晨的美丽。
使学生对水乡小镇有了亲切感,且爱上朗读课文,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后,应如何去进行仿作呢?我认为仿作有两个方面:一是仿作《小镇的早晨》由分到总的写作方法;二是仿作《小镇的早晨》中具体场面描写。
学习范文之后,我要求学生用这种写作方法去组织材料,仿照范文的场面描写进行写作。
全班同学习作基本上都符合要求,其中宋玲同学的《秋天的校园》,王玲同学的《买菜》构思尤为精巧,在表现手法和场面描写上更不一般,使人读后,不仅爱上了秋天的校园,喜欢上了热闹非凡的集市,更想去游览一番。
六、推陈出新,方式灵活,积极主动。
小学生的特点: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大多数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广阔的田野,美丽的公园,有兴趣的活动,新奇的玩具。
并且喜欢借助幻想,用童心来观察和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
因此,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特别注重让学生写他们熟悉而有趣的事物和生活。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到有情有趣,写起来思路畅达,易于下笔成文。
小学生写作文,首先接触到的是文题,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自然就很难写好作文,如“难忘的一件事”,“有意义的一件事”这样的文题在小学阶段,学生不知道写上多少遍,这些“事”也就自然写滥了,照抄旧作文本的不乏其人。
文题不改,内容不变,年复一年,如此这般,怎能激起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呢?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设计。
在此作文题目与小学生的具体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或正是他们心理想要说的话就能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写作时也就不会抓耳搔腮、搜肠刮肚地咬笔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