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折形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指导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
泛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能够在实验中掌握好方法,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具:A4打印纸、蛋壳
学具:课本(作重物)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张A4打印纸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纸,能有办法把这张纸竖立在桌子上?
2、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改变纸的形状就能使它竖立在桌子上的结论。
顺势导入新课:折形状(板书:折形状)
(二)新课
1、问:我们还可以用纸折出什么形状?
师引导学生说出用折的方法使纸能竖立在桌面上的更多的形
状(三角形、多边形等等),并在此明确今天要折的四种形状:三
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圆形。
2、激趣引入活动
老师请学生们猜测如果将一本书放在纸筒上的话会出现什么
样的现象。
学生猜测
请学生上台进行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测。
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纸在改变形状后能够承
受一定的力。
(教师板书)
3、讲述:纸在改变形状后能承受一定的重力,是不是所有形
状的纸筒的承受力都是一样的呢?
引导生猜测哪一种形状的承受的力会更多承受力更大,并填写猜测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实验中的变量条件和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纸的厚薄、大小、重物的重量等条件要相等,需要改变的是纸的形状。
计算书本的数量时应该注意,只能算放在上面的书本数,最后掉下来的那一本不能算在内。
注意,在实验中重物要轻拿轻放,尽量放在纸筒的中心,以免造成重量不均匀。
(教师演示)
5、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在活动中,每个小
组除了完成四种形状的纸筒外,有多余时间的小组还可自行设计
一种形状进行实验。
)
6、老师请先完成实验的前五个小组将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上,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呈现出来的结果进行探讨得出结果:纸筒的边越多承受力越大,而圆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最大,因为施加在上面的力量能够均匀的分散。
结合前面的实验,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后得出实验结论:改变
纸的形状能使它承受一定的重量,不同的折法纸的承受力也不同。
(教师完善板书内容)
(三)拓展:认识薄壳构造具有较大的承重力
1、出示蛋壳,请一名学生上台用手捏碎蛋壳后请学生猜测
蛋壳用手轻轻一捏就会破碎,如果将重物放在上面的话会怎么样?
学生进行猜测后老师请课堂上表现好的小组来做这个实验。
(学生会观察到蛋壳不仅没有破掉,它还能承受不少的重力)
2、引导学生寻找问题
问:在这个实验中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蛋壳为什么能够承受那么大的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蛋壳的外形是一个圆弧形的,当重物压在上面时重力会沿着弧线均匀
的分散,就和圆形纸筒承受力较大的原因是一样的。
3、引导学生回忆,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是圆弧形
的?它们的这种外形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发言。
4、教师小结:蛋壳的这种形状能够把外来的力量均匀的分布到它的各个地方,避免了外力的过于集中,从而较好地承受了较大的外力,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
建筑学家根据这个道理,发明了很多表面弯曲、外形像蛋壳的薄壳建筑,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北京火车站大厅屋顶等等,它们既美观又坚固,同时还节省材料。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讲述: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上的16页,这里有我们生
活中常见的四种基本形状,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就是用这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了解常见基本形状:锥形、圆形、方形、球形)。
2、指导学生观察16页中的各种物品的形状,谈话:人们经
过长期的摸索,发现了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并且把它科学地运用到了生产生活之中。
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分析这些不同的形状各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
(乌龟的壳和帐篷是圆弧形的,它可以承受更大的重力,当
有重物压下来时重力能够均匀的分散从而保护里面的物体;锥形的金字塔可以将重力向下分散;台灯的灯罩是圆形的也可以均匀的分散重力等等)
(四)总结
1、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谈话: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动手了解了我们生活中常见形状的不同的承受力,老师希望你们能将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再去观察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并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它们的形状的原因,好吗?
五年级《折形状》说课讲稿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是《搭支架》、《建桥梁》……的基础,而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素养培养的良好契机。
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形状、结构的观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体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是能够在实验中掌握好方法,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在解决教学重点时我尽量引导学生经历从猜测到实践再到得出结论的正确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探究的兴趣,从而能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时,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我引导学生找出了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的条件,确保了实验的成功率。
在解决难点时我为了让实验尽少的出现意外确保成功率,不仅进行讲解还进行了演示,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集中注意力确保实验的成功。
在导入时我通过让学生想办法将一张纸竖立起来的问题提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明白了改变纸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受力这一点,从而引出今天的探究主题。
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注意到将科学探究:提问——猜测——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声的渗透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遵循这一程序,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
同时,自己也做好了引导者这一角色。
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我每个小组多给了一张纸,让他们自行设计其它形状的纸筒,这样做即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而在上课之前,我考虑到学生在折纸上会因为纸筒形状的原因折不好纸筒,所以在准备学具时我就在每张纸上画好线条让学生在折纸时沿着线条折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完成任务,也能节约一些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
也能让我有更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拓展,就不会出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减少学生的探究时间和拖堂的问题。
在联系生活拓展的环节,我本来设计了在学生回忆身边建筑的形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完成这一环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只有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才能对这些形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折形状》教案
版本:苏教版
年级:五年级
教师:林瑶
学校:修文县实验小学
《折形状》说课讲稿
版本:苏教版
年级:五年级
教师:林瑶
学校:修文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