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集体备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分析法、表格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板书课题)二、玩味文题板书课题之后,问: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明确: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三、解读课文1.速读课文。
要求: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抓住关键句来回答,即第1段最后一句。
2.通读全文。
要求: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精读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①这一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总分总。
②如何分层?明确: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③第1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明确:“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阅读第二部分。
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
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
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要求: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包括:云的种类,云的形状、位置,预示天气等。
晴天云彩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彩识天气简表4.背读课文。
在规定时间内,背诵你喜欢的一两句话。
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2.初步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语句,学会分析简单的修辞方法。
2.结合具体例子,初步学习对说明方法的分析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学习欣赏语言的美感。
【教学重点】1.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2.巩固复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关于说明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赏读课文1.提示赏析角度。
可以从文法的角度,可以从句式的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从限制的角度,可以从说明方法运用的角度。
2.自主进行赏析。
方法:可说你的发现,可说你的疑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明确: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第1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明确: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3)“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4)“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5)本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①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③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④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⑤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⑥隔着云的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句子集中在写“晕”、“华”、“虹”、“霞”的段落。
(6)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明确: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7)文中的排比有什么作用?如:“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明确: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8)文中还有哪些说明的技巧,举出例子,说说作用。
如: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明确: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如:站得高的云,叫卷云。
……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明确: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明确: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9)在本文中,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例1: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例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例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例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以上加点的词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二、总结、扩展(这一环节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提出:云是天气变化的“()”。
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
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的关系,是本质。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答案:招牌低层云带来雨雪的云色彩天气)三、随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
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
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
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
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
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
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
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⑾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天空会更蓝。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2.本文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4.第⑨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5.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五、布置作业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课所积累的词语。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