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报告
前篇论语是中国文学库中重要的宝藏之一。

论语为汉民族制造了道德秩序,左右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历史。

那么论语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古代重视儒学,论语成了经典读本,从古至今人们对论语解读多于论语本身。

我结合老师所讲和资料查阅来肤浅的整理一下论语核心精神吧。

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引申为爱人,即不彻底的人本思想。

主要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政治上主张君主应当推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塾,打破贵族的学习专权。

核心精神之政治篇
论语仁政篇告诉了君主该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告诉了现代管理者如何领导。

论语中有讲以道德治理,将会使你拥有大批拥护者。

也就是说,如果你站在道德制高点将会有大批的人支持你。

有的人滥施刑罚,以一种无道德秩序来管教自己的子民,自己的子民就会因为想法设法逃避惩罚而变得没用廉耻之心,这样整个秩序回更加混乱。

但如果君主好施,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仅有廉耻心,同样有归顺感。

历史上元,清统治者努力把自己汉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用道德礼制讲不同民族的人们统一而消除矛盾。

在现代也如是,领导者应该仁义对待下属。

这样才能让自己作为被拥护对象,否者下课。

孔子在仁政篇中提到了“孝”,古人有讲,万恶淫为首,百事孝为先,无论古今,孝在极其重要,为何?“孝”维持了小家的和谐,家和万事兴,则国强。

现在相亲中往往会考虑对方是否孝敬,公司招聘时候也会考虑。

为何?孝的人往往有一种对集体的尽职,往往能够在集体支离破碎时起到凝聚作用。

然而古时的唯父母命是从则是相当荒唐的,说得对就做,不对就当旁听。

信任也在论语中被重视,孔子说过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像不完整的车轮它怎么走。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应当互相信任。

不是有说:诚信为做人之本。

诚信就是连接利益者与利益者的纽带。

论语核心精神之教育篇
成语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相信大家都熟悉。

孔子讲这话时是在他70岁时,目的是为了告诫大家天命自己,才能成功。

尽管人生充满坎坷,但艰苦奋斗总会有出头一天。

同时也极具讽刺的说明有些东西是天生如此不能改变。

不消极,不狂妄的人,才是学习教育的集大成者。

论语记载:“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在这里就表明了学习教育的立场:在教育学习过程中教授和被教授者间应当互动交流。

不过站在颜回的角度,他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在表明态度:学有所成顾不上炫耀就做进一步的讨论深入。

正如孔子所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作为学习者,尽管接受的本领很强,但是生硬的接受只能让自己因为知识的过度堆积而消化不良。

其实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知识不是死的。

后来马克思思想中不是提到实践吗,大致与孔子所说的变更知识相近。

后篇论语博大精深。

取部分核心精神就已经适用人的成长所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