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高中生物科学家实验结论及贡献
必修1
第1章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但并为揭示差异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
●1665
●1838
●1858
1965
1
2
3
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章
1、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
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只是提出该假说,并未证明)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
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章
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
●1857
●20
3.
●1771。
●1779
●1817
●1845
●1864
●1880
必修一
●1939。
●20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章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必修2
第1章
1、19世纪中期,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假说-演绎法)
2、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叫做基因
第2章
1、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
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并未证明)
2、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
的奠基人,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
(假说-演绎法)
3、18世纪英国着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第3章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
1944
1952。
2、DNA
1953共同提出了
1952
l9世纪
1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第2章
1、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3、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第3章
1、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第4章
林德曼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1952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从系统的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
张明觉(
,l946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