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是古典诗歌的核心畴,问句是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形式。
从问句中的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的焦虑。
本课程从古典诗词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和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从古典诗歌中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的问句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
根据问话者的本意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的本意在问句中的,是反问句。
列如:(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丕《杂诗》)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着俺那人儿啼。
(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容的修辞方式。
”①或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义。
采用问句的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的本意。
2、问话者的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和奇问。
1)、设问(1)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卖炭翁》)(3)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
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張可久《中吕山羊坡闺思》)(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身如飘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又调摘桂令春情》)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
②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积极思考。
在读者看到问句,思维展开之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让思维集中到答案上,从而达到强调作者本意的目的。
设问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强调本意,让情感更有力地打动人心。
注释:①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②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2)奇问说话者的本意不在本句中的问句是奇问句,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一书中对奇问这样论述:“奇问是对提出来的奇特问题,无须也无法回答……奇问句并不要求别人回答,甚至连说写者自己也不想回答,或回答不出。
它问得虽奇,但并不荒唐,而且使人感到颇富情趣,古代诗词中就不乏这样的‘奇问’”。
下面主要讨论奇问是怎样造成诗意境界,对诗的意境有用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
二、奇问与诗歌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畴。
关于意境,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说法,即“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的总和。
当人们从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或由神韵想到不同情景下的形体……就会发出某种意境。
”①“从审美心理结构而言,意境则是一种既包含形象、符号(艺术实境),又包含着深远的‘象外之虚’(想象中呈现的艺术虚境,包含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审美畴,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由‘实’而‘虚’,由‘定’导向‘不定’,然后循环往复地虚实相生。
”②也就是说,有意境,必定要有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诗歌要有意境,也一定要能触发人的艺术想象,让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础上,融情其中。
所谓的“情景交融而又有无穷的回味”,也就在情景交融的同时,强调了在情景交融的“实境”基础上,能让“人”融入其中,产生具有无穷回味的“虚境”。
而奇问,说写者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问而不答――或因为根本答不出――都能让人融入其中,给听读留下再创造的留白空间,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回味无穷。
因此,对诗歌意境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有些奇问,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遥远空渺的历史时空,让“虚境”在奇问中变得空渺而幽远。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張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春江伴月望潮,视线由地面移向空中,之后聚焦到月亮上。
把人的注意也引向了空渺浩洁的月空。
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这多种意想的并置,构成了叠象美,本身就能触发人有关人生的种种联想。
然而,诗人更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空渺的历史时空。
谁在江边最先看见了月亮?月亮又在什么时候最先照到了人?对人与月的双重追问,是人在历史时空中对自己的追问,是对人生命起源和生命价值的追寻。
在这种追寻中,深隐着人类共有的生命渺小感和历史悲怆感。
奇问之后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情感深处,更是对这种人生不常、生命短暂的忧思的强化。
江月江畔年年同,而人却一代一代更换,如江畔流水一样。
一去不返,消失在苍茫的历史深渊。
奇问引发的艺术想象饱含着多么深重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2)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楝里归白云,窗外落辉红。
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阴坚《开善寺》)同样,在例(2)中,在山顶眺望,“登临情不极”,而且莺随树,花逐风,云归楝里,辉落窗外,构成一副生动和谐的夕照图。
之后的“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却给人一种注释:①②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P21苍凉感。
在前面所看到的实境基础之上,这一奇问,让人在观赏美景时,更面对人生的无常,把人世本来的“不确定”“投”了出来。
面对投来的奇问,让人不能不融入到登高而望的情景中去体悟人生、体悟生命。
随着对古石枯木的追寻,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也融入其中。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时归年?(杜甫《绝句》)例(3)是杜甫晚年的诗。
杜甫晚年长期漂泊异乡,一年一年都盼望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
然而,一春又一春的期盼都在春与秋的轮回中破灭。
好一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碧山青,鸟白花红,春意分外浓。
今春,再面对无限春光,却长问一句“何日是归年?”在心中涌起希望的同时,又涌出了过去希望破灭的哀伤。
来路艰辛,前路也茫茫。
面对整个人生历程,思前想后,哀痛连连。
喜景衬哀情,奇问在这里对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成为构成意境的有机成分。
此外,“何日是归年?”也让思乡的游子在为杜甫的哀痛而哀痛时,更引起对自己人生历程中酸甜苦辣的追思,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湖,又投入了这么一个巨大的石头,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涌动,浮想翩翩。
这些奇问,都在此时思前想后,引人怀旧而情悲,让人思后而情伤。
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的诱发作用:让读者在为诗中的“特定艺术形象”思前想后而悲伤的同时,不自觉地融入自己地情感,由他人想到自己,从而在追忆和展望中,悲他人之悲,乐他人之乐,也悲自己之悲,乐自己之乐。
它们,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投入自己的“打量、感叹、沉思”并且,“用人的生命力量开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时空”。
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奇问都具有这种诱发追思的的作用。
有些奇问,独具一种情感或情景再现作用,能充分地表达出种种情感或情境,并能鲜明地传达给读者,烙印在人心中。
具体有以下两种:1)、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给人一种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或情景。
(1)、风吹酒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金陵酒留别》)别意本是无形无状很难尽情表达的,而白一句奇问,把别意转换在流水上,化抽象为形象。
流水本无穷无尽,“我的别意和流水相比,谁短谁长?”这样一问,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无穷无尽的象“东流水”一样的别意,同时更把这无穷无尽的别意导入了人心中,使得流水有别情,别情胜流水,全诗意境呼之而出。
(2)、拓夫滩上闻新雁,离袖掩盈盈。
此恨无穷,远如江水,东去几时平?(先《少年游》)同样列(2)中,恨也无形,是抽象的一种情感,但词中把恨比作江水,最后加上一句,东去几时平?更把心中的恨在望江水东去的时候,融入江水,随江水东去,久久不能平静。
诗味也随着江水一起,幽远幽长。
如果没有“东去几时平”的奇问,前面的比喻便只停留在“实境”之上,而不能由实而虚,虚实相生,让诗歌意境横生。
(3)、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细数垂叶?一点垂一点愁。
(方树《柳枝》)列(3)同样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但又不可尽数的垂叶。
垂叶本不可数,愁自然也无尽。
“谁能细数垂叶?”一句,“谁能”有一种一一确定之后又一一否定的过程,且这里藏着一种细数垂叶的假想,使密密匝匝、摇曳交缠的柳叶附上缠绵无尽的愁情。
如果把“谁能数得垂叶”改为“无谁能数垂叶”,意义也差不多,但仅仅用“无谁”就完全否定了,没有这种一一否定的过程,且诗句也显得直露,情感力度减弱,意境自然大失。
2)把事物拟人化,这种比拟中显出痴傻,更显出浓浓深情,让人深悟痴情。
(1)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元好问《迈陂塘》) 例(1)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莲根有丝多少,莲心为谁而苦,这种常人根本就不可能问出的问题,看似一种痴傻,一种无知,但正是在这种痴傻这种无知中,一个痴迷的询问者形象突兀在眼前。
莲根有丝人有思,莲心苦而人心更苦;在把莲根莲心比拟成人来询问时,就是把人的心情感转嫁给莲根莲心的一种渲泻。
情思多而愁心苦,愁苦而至痴傻的形象,再用这种比拟的手法,外化成莲根本有之丝和莲心本有之苦,这种苦与思,在莲与人的转移融合中倍增。
而这思与苦,又都为了谁?这种问,能在痴问的画面中呈现出无穷的真情,引发无尽的回味。
如果不用奇问而用一般问句:“不知莲根有丝多少,莲心为谁苦?”就不能把这种痴傻的一往深情呈现出来,让读者产生更大的共鸣。
(2)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驰骤?(晁补之《水龙吟》)(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例(2)例(3)中,问春归何处,且如此匆匆。
春天的来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不知它有什么去处,但诗人却追问春天,把春拟人化。
春,为什么就留不住呢?就是去了,走了,又在什么地方呢?多想“唤取归来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