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
•
•
•
(1)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大量非编码序列,如重复序列 和内含子,从而导致C值偏大。这是C值远小于c值的主要 原因; (2)真核生物中还存在大量可能编码蛋白的基因,但由于 突变等改变阅读框,导致不再编码蛋白质,如假基因。还 有一些不编码蛋白质,但可以编码rRNA, tRNA, microRNA 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会导致c值计算偏小。 (3)非编码序列不是垃圾DNA,许多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 功能。比如有些非编码的序列不编码蛋白质,但却能编码 microRNA,是基因转录后表达调控的重要方式。随着人们 认识的加深,这些非编码DNA的功能也会逐渐为人们所了 解。
复制起点到复制终点的DNA区段,称为一个复制 子(replicon)。
复制起点:DNA上的一个 相对固定的位点,是复制 起始的位置。 从复制起点到复制终点是 有方向性的。
概念:复制过程中各以双螺旋 DNA的其中一条链为模板, 合成互补链,新生的互补链与 母链构成子代DNA分子
全保留复制:两条DNA母链保留在一起,作 为子链合成的模板。
3、扩大遗传信息储量:外显子与内含子区分的相对
性(mRNA的选择性剪接)
4、利用内含子进行基因表达调节(有些内含 子编码小RNA)。
芭芭拉· 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转座子( Transposon, Transposable element): 一段可以在基因组的不同 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DNA 片段(1951)。
1、功能基因累积突变型(基因的DNA序列发生突变 引起): a. 消除起始转录的信号(启动子突变) b. 阻止在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点进行剪接(内含子 剪接位点突变) c. 过早地终止翻译(终止突变)。
2、加工假基因: 与RNA转录物相似的失活基因称为加工假基 因。最初是由RNA的反转录物以某种随机 方式插入基因组中产生。
•
•
•
•
(1)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 非编码DNA有哪些 类型, 各占的比例有多大? (2)这些非编码DNA来自哪里, 并随着时间的 推移非编码DNA是怎样在基因组中扩张或 丢失的, 从而导致物种基因组进化? (3)非编码DNA对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及 生物体本身有何作用和影响? (4)不同的生物体中, 为什么非编码DNA有多 有少?据
内含子后生论(Intron late) 原始基因的编码区无间隔DNA序列,内含子是在后期进 化的过程中随机插入到基因组中,形成间隔基因。
黑曲霉
玉米 鸡
证据:果蝇Cyt C基因:无 intron 人Cyt C基因:有intron
既有原始存在的内含子,后来随着进化而 丢失;
也有早期不存在内含子,随着进化和演化, 编码区中插入一段非编码的序列,称为内 含子。
转座子间的同源重组,导致染色体DNA重排 A B
A
B
B
A
2、切除效应(抗性基因丢失):
IS IS
染色体片断的丢失 (遗传的不稳定性)
3、外显子改组(Exon Shuffling)
Gene A
Gene B
4、位置效应:
带增强子的转座子:增强靶位点基因表达 带启动子的转座子:启动靶位点基因表达(假 基因复活)
第一部分:原核生物DNA复制 第二部分:真核生物DNA复制
一、DNA复制的基本特征(重点) 1. DNA的半保留复制 2. DNA复制的方向性 3.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时亲代双链DNA分子在DNA聚合 酶等相关酶的作用下,分别以每条单链 DNA分子为模板,聚合与模板链碱基可以 互补配对的游离的三磷酸脱氧核糖核酸 dNTP,合成出两条与亲代DNA分子完全相 同的子代双链DNA分子的过程。
由两个插入序列IS夹着一个或多个结构基因组成。
Tn3
转座酶
37bp IR
调节蛋白
Lactamase
内酰胺酶
37bp IR
组成: 两端为ITR,而不是IS 中间编码区含转座酶编码基因,及 抗生素抗性和解离酶等基因。
降解青霉素:Ampr
Tn3转座子的基本结构
一、非复制转座:转座因子作为一个整 体直接从原始位点插入转座到新的靶 位点,而供体原来的位点已没有转座 因子了。
1、增加变异概率,有利于进化
a. 内含子不受选择压力,有利于累积突变,增加 总变异量 b. 内含子较长,易于进行基因间重组,增加外显 子重新组合的概率
2、有利于物种的稳定性
外显子变异,蛋白质序列、结构变异,受到选 择压力,易被淘汰; 内含子变异,不影响蛋白质功能,不影响物种遗 传稳定性,不被清除而易被保留下来。
5'
O C 模 T 板 链
OH
RNA引物被 G 引物 3' 水解掉
P
5'
OH
3'
O A
3'
OH
5'
P
P
P
5' 5' O O 3' 3'
T T
A
OH OH
dNTP:deoxy-nucleotide- tri-phosphate
常见的核苷酸为一磷酸单核苷酸(如AMP)。一磷酸核苷酸 可与一分子磷酸结合成二磷酸核苷酸(ADP);二磷酸核 苷酸再与一分子磷酸结合成三磷酸核苷酸,如ATP。
随机分散复制:前两种方式同时或交替出现。
说明什么?
N14
N15
半保留 复制
热变性后离心
复制叉移动的方向性 DNA链延伸的方向性 5’ 3’ ? 3’ 5’ ?
E. coli 低剂量的3T-dTTP的培养基 数分钟 高剂量的3T-dTTP的培养基 数分钟 提取E.coli DNA E.coli DNA 放射自显影
•
一、基因概念的演变:
早期的基因概念(融合遗传理论”, “获得性遗传理论”,“泛生论” “种质论”)
•
经典的基因概念(“基因像串珠一样固定在染色体上”,“基因的表 达受染色体状态的影响”,“拟等位基因”、“顺反子”)
• •
二、基因的分子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重点) 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
• •
1、使基因进化(假基因无选择压力,积累 突变快) 2、部分解释生物进化的C值矛盾(由于假 基因的存在,使得c值偏小。)
1. 什么是C值?什么是c值? 2. 生物进化的C值规律是什么? 3. 进化C值矛盾表现在哪里? (1)有些生物的C值不随生物的进化程度 和复杂性而增加。有些低等生物的C值比高 等生物还有大。比如有些两栖类C值比哺乳 类还大。 (2)真核生物中C远大于c值。如人的染色 体组中只有1/10的序列用于表达蛋白。
三、基因概念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C值矛盾 重叠基因 重复基因
•
•
第一章节剩余内容(1-2节): 学生讲解 老师讲解 讨论(进化C值矛盾) 第二章节部分内容(3节):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重点) 1. DNA的半保留复制 2. DNA复制的方向性 3.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 • •
间隔基因 跳跃基因 假基因
外显子: 内含子: 结构基因中不转录的核苷 酸区段。
DNA上与成熟mRNA上对应 的核苷酸区段
结构基因的编码区
非编码区 间隔区
非间隔区
1、间隔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内含子成分一致
2、基因上的外显子排列顺序与成熟mRNA上的排列 顺序一致
Exon 1
Exon 2 Exon 3
Gene
1. C值矛盾仅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中绝大多数 DNA是编码蛋白质的。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存在许多不 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2. C值矛盾主要是由于非编码的DNA大量存在而造成的。 其实编码的基因数大体还是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渐增加。 这些非编码的序列主要是重复序列、转座子、内含子等。 3. 基因组大小进化主要由基因组扩增或删减共同作用而造 成。例如,绝大多数植物的基因组都经历过基因组加倍。 基因组多倍体化是导致基因组迅速扩张的重要机制。 4. 个别物种基因组增大,非编码序列激增,可能是对环境 的一种适应性。如两栖动物基因组明显大于其它物种。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复合转座子
复杂转座子:转座因子A家族(TnA)
Initiation codon
Terminus codon
Inverted repeat 反向重复
ORF,open reading frame 如:转座酶
Inverted repeat 反向重复
(2)插入位点并非完全随机,有一定的偏好性(偏好 核酸重复序列的位点); (3)某些转座因子(Tn3)对同类转座因子的插入具 有排他性。 (4)转座事件发生后,靶序列在转座因子两侧会形成 正向重复; (5)原核生物的转座事件具有极性突变效应(当转座 子插入到某个操纵子中时,不但被插入的结构基因 功能丧失,还会使该操纵子中位于靶位点下游的基 因表达水平下降。)
间隔基因的发现(Sharp &Roberts,1977)
A
C D B E
F G
腺病毒2中的Hexon cp基因的 mRNA分子是由长而不连续的 DNA转录而来,其5’端来自基因 上的几个小片段的转录!(RNADNA杂交图)
间隔基因: 某些生物的结构基因是由若干外显子 和内含子序列相间隔排列组成的,这种基因称为 间隔基因。间隔基因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中。
(mediating self-transposition ) 介导自我转座
① 两个分离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 (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 ITR) ② 一个转座酶(transposase)编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