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优秀范文
2016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优秀范文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个作文题的形式还不错——用漫画作为作文材料,符合现在学生的接受风格,这样的题目好写,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至少据此完成一篇作文不是难事,也不容易跑题。
但这样的题目有什么意义呢?我真是觉得这样的题目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与一个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力极不般配。
它看起来可以发挥考生的观察能力,每个人可就自己所观察的,审题、构思、找角度、表达观点,但它最大的局限是意旨简陋,指向性太明确,且有过于清楚的价值暗示,这种暗示甚至是结论性的,无非就是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输赢,拒绝过于功利、严苛的教育方式,或起点低的哪怕进步一点也是进步,起点高的退步一点也会被另眼看待,要辨证看进步与退步问题——如果考生真这么写,又太一般,太没新意了,这是大家都懂的肤浅道理啊!结果估计就是千篇一律,都在说点小常识、小道理,而要独辟蹊径,出彩,很难。
想想真是很悲哀啊,全国卷,高中生了呀,还出如此简单的、毫无思考力的题目给他们作文,数百万的青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的不过是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这种毫无思想光彩的话题,这个民族怎么会出思想家?怎么会有独立人格?这样肤浅的题目,就是拿来做中考题都显得太过简单了,何况高考!有一个老师说得好,古代的科举考试至少还引导考者去读四书五经,可今年作文题要引导学生读什么?我看什么也不用读,凭点小聪明足矣!
现在,上上下下都在耍小聪明,甚至还鼓励大家耍小聪明,以致给高中生也出这种有点小聪明就会做的作文题,根本不关心他们读了什么书、有何个人创见,我有时想,在拉低民族智商的过程中,中国的作文教育真是起了极坏的作用!
好的作文题应该蕴含思想深度的,在思力上也应有无穷可能性的,至少国家层面要有意做这种引导,而不是让这些青年都去重复那些一目了然的公共结论,都去靠一些小小的思想甜点过日子,因为作文最终的目的是要解放考生的想象力,享受汉语之美,进而培养有独立思想的现代人。
【2016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拒绝惟成绩是论的实用主义
福州二中韩杨煜
有这样一则漫画:两个孩子同时领回了考试成绩,一个得了满分受到夸赞,另一个因没有及格而受到批评;可在第二次考试,原本的满分学生退步受到责骂,不及格同学获得进步受到了表扬。
当我们解读这则材料,会发现不论是还是我们自己,都将成绩与奖惩了起来,可这样的以成绩论英雄真的是恰当正确的态度吗?我认为这并不可取。
Uber的创始人特拉维斯给出过这样一个冠军理论:面对逆境,要把一切置之度外,无论如何都要取胜,这就是成为冠军的意义,这样的冠军思维是一种鼓励人们努力拼搏,执著前进的人生态度,不可否认,它在许多人身处困境低谷时给予了有效的指引,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人都会成为像第一个满分学生一样冠军吗?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较量的时代,每个人都被督促着匆忙前进,仿佛只有不停地奔跑才得以实现超越,却很少有人自问一句做冠军真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注定成王败寇,未得冠军者仅能成为败者,那么惨败的人生又有何意义,真正的成功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应是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但绝非惟成绩是论的当代实用主义。
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比赛的意义在于什么,给出的回答是:学会
获得成功,更学会体面有尊严地去失败。
我想,你我如竞争赛跑般的人生意义也在于此。
有价值的生命贵在勇于坦然面对成败得失,用成绩高低论成败未免太过狭隘了,更不是不成功便无用。
我们的生命是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其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如意和不如意,可真正决定生命质量的是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它,我们的社会用一种较为功利化的状态影响了我们,也影响了学校、家长的教育态度,我想我们更应明确的是,学习并非只是为了让我们披荆斩棘地去杀出一条血路,而最后却在头破血流中除了分数和成绩一无所获,无从寻找自己的价值亦或低估了自身的力量。
学习的意义在于思想、智慧和修养,它决不是一纸分数可评判的,我们应理性看待,拥有毕竟东流水这般向高远未来眺望的气魄,不拘泥于自我,不汲汲于眼前,告别惟成绩是论的实用主义和以分数论英雄的误区,才是实现自我的价值之道。
【2016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厦门双十中学白乾政
一组言简意赅的漫画,直指教育的核心目的,引人深思。
漫画中,考过100分的优生因退步两分而受惩罚,而原只有55分的差生因考了61分而受到奖励。
表面上是在讽刺当今教育的不公平,实则是在扣问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精英或是鼓励差生?
我的回答是后者,教育的目的不应简单地以功利主义的结果论来裁决,而应以培养并激发普通人的潜能使之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美以及更幸福的生活为宗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98分的优生考得比61分的差生好却遭到惩罚。
因为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突破自我的桎梏,而非同他人比较。
这组漫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莫过于今年沿海地区高校招生名额向西北内陆移而引发的史上最大的家长维权活动。
表面上看有能力考98分的考生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仅仅只考61分的西北地区考生却能轻松上名校是一种不合乎逻辑的行为,是违背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行为。
然而,细剖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道德哲学的充分考量。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的要求的。
西方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曾指出: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就是分配正义。
这其中的社会公平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也包括教育公平的问题。
当前中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政策的倾斜看似荒谬不合理,实则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维护教育公平分配正义。
我们不能否认沿海考生的努力及成就,但受制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让沿海考生与西北内陆的考生同台竞技,无疑只会加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不同地域关系的紧张程度。
因此,适当地照顾西北考生,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提升和进步。
这说明传统的择优取士已逐渐向现代教育理念靠拢——无论是考过100分的优生,还是只有59分的差生,卷面的分数已不再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卓有成效地挖掘每个个体内在潜能并赋予个体追求自我幸福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而要达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论高度,就必须努力推广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及分配正义的理念,让不同水平的人,不论是100的优生还是55分的差生,能享有同样的机遇去发挥自我的潜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优生的培养,只是在一套相对公平的体制下,每个个体都能因自我的突破而获得嘉奖和鼓励。
也需要有人鞭策退步的人奋发图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亚里士多德曾言: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
惩罚98分的优生和奖励61分的差生,都应在于培养共和国的公民,使之具有更高级的道德追求,而不应一味鼓励高分而扼杀天性。
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的理念应当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
如此,方能有道德完善素质良好的公民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推动中国崛起!
【2016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回归人学,淡化分数意识
泉州五中李泓
满分少年稍有失误辄遭责骂,后进儿童些微进步即迎赞许,而进退步间的衡量标准竟唯系于分数,于如此折对比中不难看出简单以分数为指标的功利化家庭教育的现实图景,着实令人嗟叹!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皆希冀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寄望于其在成长中能有所进益。
其出发点绝对是无可非议的,但以分数论实施标准却是有失偏颇的。
然而,这种标准取向却又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于是有学者韩桐彦在《素质教育》一书中尖锐地把中国教育模式概括为小学听话教育,中学分数教育,大学方为知识教育。
如此家庭教育中的分数崇拜趋势是考试机制所造就的功利主义的一种集中表露。
在当下中国许多家长的思想里,高分与好大学与光明未来之间是存在必然关联的。
且在施行高考体制的当下,考试也的确乃是多数人进入高校学校的唯一渠道。
由是,功利教育观便有了其存在的现实土壤,且在现实趋动下愈演愈烈。
并产生了诸如虎妈、狼爸之类以激进高压手段帮助子女成长的现象,且不乏拥趸。
似此般教育乱象无疑是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陶行知的真教育相背离的。
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强调:教育应是对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可当下现状许已是本末倒置了。
家长、教师、学生往往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形容的单向度社会中人一般为分数这一单一的指标因素所左右。
并且,还沦陷到更深程度的教育领城的异化中去,丧失了支配自我的能力。
而这皆是根源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及教育体制机制的单一固化。
众人皆追利而去,为求高校青睐而千万人同挤一独木桥。
竞争的不断激化也使得教育不断畸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在指责高考机制。
事实上,高考已是目前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优化方案之一了。
而应是要求个体在此般形态下的自我审视与调整。
德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有言: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教育者的过度功利化将致使受教育者的偏离。
虽无法脱离考试分数的框架桎梏,但一定程度上对人学本源的回归。
卢梭提倡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倡导遵循自然天性,让孩子在教育中占主动地位。
或许现行体制下其难以实现,但逐渐淡化分数意识,呼唤教育回归已实乃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