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名词解释
1.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汽车I档满载时最大爬坡能力
2.发动机部分负荷特性曲线将发动机功率P,转矩Ttq,燃油消耗率b与发动机曲轴转速n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线表示,称发动机特性曲线,如果发动机节气门部分开启,则称为
发动机部分负荷特性曲线。
4.滚动阻力系数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之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即单位车重所需推力。
5.动力因数(Ft-Fw)/G为汽车的动力因数并以D表示D=Ψ+ (δdu)/(gdt)
6.附着率汽车直线行驶状态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7.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β线)
8.侧向力系数侧向力与垂直载荷之比
9.稳定性因数是表征汽车稳态响应的一个重要参数
10.超调量最大横摆角速度wr1常大于稳态值wr0。
Wr1/wr0*100%称为超调量。
11. 附着椭圆驱动力或制动力在不同侧偏角条件下的曲线包络线接近于椭圆,称为附着椭圆。
12.侧倾转向在侧向力作用下车厢发生侧倾,由车厢侧倾所引起的前转向轮绕主销的转动,后轮绕垂直地面轴线的转动,即车轮转向角的变动,称为侧倾转向。
13.回正力矩在轮胎发生侧偏时,会产生作用于轮胎绕OZ轴的力矩Tz.圆周行驶时,Tz是使转向车轮恢复到直线行驶的主要恢复力矩之一,称为回正力矩.
14.汽车前或后轮(总)侧偏角汽车前、后轮(总)侧偏角包括:1)考虑到垂直载荷与外倾角变动等因素的弹性侧偏角;2)侧倾转向角(Roll Steer Angle);3)变形转向角(Compliance Steer Angle)。
这三个角度的数值大小,不只取决于汽车质心的位置和轮胎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悬架、转向和传动系的结构形式及结构参数有关。
因此要进一步考虑它们对前、后轮侧偏角的影响。
15.充气轮胎弹性车轮的“弹性迟滞损失”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时恢
复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
16.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后备功率”将发动机功率Pe与汽车经常遇到的阻力功率之差。
公式表示为Pe-(Pf+Pw)/ηt
17.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若将发动机的功率Pe,转矩Ttq以及燃油消耗率b与发动机曲轴转速 n 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线表示,则此曲线称为发动机特性曲线.带上全部附件设备时
的发动机特性曲线称为发动机的使用外特性曲线.。
18.附着力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
19.制动力系数地面制动力与垂直载荷之比
20.汽车的制动强度汽车减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21.汽车的比功率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
22.轮胎侧偏现象当轮胎有侧向弹性时,即使侧向力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亦将偏离车轮平面,这就是轮胎的侧偏现象
23.侧倾中心侧倾轴线通过车厢在前、后轴处横断面上的瞬时中心,这两个瞬时中心称为侧倾中心。
24.侧倾转向系数车轮侧倾转向角的导数与车厢侧倾角的导数的比值
25.发动机的使用外特性曲线带上全部附件设备,将发动机节气门全开(或高压油泵在最大供油位置),测试发动机转矩,油耗率b和转速n之间的关系。
26.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稳态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
27.同步附着系数(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线)线与(理想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交点处的附着系数0
28.悬架的侧倾角刚度指侧倾时(车轮保持在地面上),单位车厢转角下,悬架系统给车厢的总弹性恢复力偶矩。
T 为悬架系统作用于车厢的总弹性恢复力偶矩;φr为车厢转角。
可以通过悬架的线刚度或等效弹簧来计算悬架的侧倾角刚度。
29.半主动悬架具有控制车身振动和车身高度的功能,主要能增进汽车操作稳定性、乘坐舒适性等性能。
30.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转向盘转角正弦输入下,频率由0→∞时,汽车横摆角速度与转向盘转角的振幅比及相位差的变化规律。
31.轮胎坐标系为了讨论轮胎的力学特性,需要建立一个轮胎坐标系。
规定如下:垂直车轮旋转轴线的轮胎中分平面称为车轮平面。
坐标系的原点O 为车轮平面和地平面的交线与车轮旋转轴线在地平面上投影线的交点。
车轮平面与地平面的交线取为X 轴,规定向前为正。
Z 轴与地面垂直,规定指向上方为正。
Y 轴在地面上,规定面向车轮前进方向时,指向左方为正。
32.悬挂质量分配系数y为车身绕横轴y 的回转半径,a、b 为车身质量至前、后轴的距离。
大部分汽车ε=0.8~1.2 .
33.汽车使用性能汽车应该有高运输生产率、低运输成本、安全可靠和舒适方便的工作条件。
汽车为了适应这种工作条件而发挥最大工作效益的能力叫做汽车的使用性能。
汽车的使用性能主要包括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通过性。
34.滑移率车轮运动中滑动成分所占的比例叫滑移率s。
车轮纯滚动时,s=0;边滚边滑时,0<s<100%;纯滑动时,s=100% .汽车制动时,若滑移率s保持在15%~20%范围内,则轮胎
与路面间的最大纵向附着系数φz 与侧向附着系数φc 都较大,使汽车有较好的制动性与侧向稳定性。
35.制动器制动力 在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切向力。
36.汽车的驱动力图 一般用根据发动机外特性确定的驱动力与车速之间的函数关系曲线Ft —Ua 来全面表示汽车的驱动力,称为汽车的驱动力图
37.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b :发动机发出每千瓦时的功率在一个小时的燃油消耗量,或每小时单位有效功消耗的燃油量。
38.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
39.峰值附着系数p ϕ 制动力系数的最大值
40.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瞬态响应 在汽车等速直线行驶时,急速转动转向盘至某一转角,停止转动转向盘并维持此转角不变。
41.轮胎的侧偏角 侧向弹性的车轮滚动时,接触印迹的中心线与车轮平面的夹角
42.车轮与路面间的相对动载 将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法向作用力Fd 与其法向静载Fs 之比值,定义为车轮与路面间的相对动载。
43.汽车悬架系统阻尼比ξ 悬挂的软硬 在通过性和舒适性之间取得平衡的一个数值,阻尼比指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之比,表达结构体标准化的阻尼大小。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