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

2.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例如,以人或②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③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④生物界的环境。

2.环境的分类(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⑤天然环境和⑥人工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⑦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⑧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思维活动1.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答案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天然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

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⑨影响和互相⑩制约的。

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⑪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⑫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⑬协调的。

但是,随着⑭生产力的发展和⑮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⑯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⑰生态环境的后果。

思维活动2.阅读教材P3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开始遭到破坏的,现在状况如何。

你认为周口店应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答案从材料中可知,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但是从农业文明以来,由于开始了农业生产,周口店的环境开始遭到破坏,这时主要以生态破坏为主。

由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除了生态破坏之外还出现了环境污染。

要处理好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另一方面要治理好河流,造林绿化,同时保护好“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探究点一什么是环境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含义是否相同?(2)假设该图中的中心事物是人类,那么周围事物是指什么?(3)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哪些关系?人类与其周围事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如何理解人类足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5)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天然环境,哪些属于人工环境,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1)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2)周围事物是指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

(3)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

人类与其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人类与其周围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人文遗迹、风景名胜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的,可以满足人类了解历史文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它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5)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应全面具体,内容除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之外,还应把阳光、空气等自然要素包括在内。

区别它们属于天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应结合环境的概念、分类来判断。

天然环境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或者受人类影响较轻微,而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天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

按照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可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反思归纳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类型天然环境人工环境区别人类的影响程度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实例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极地苔原、大漠盐湖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联系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天然环境部分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1)图甲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2)图乙中的组成要素与图甲相比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

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3)图丙与图甲相比又增加了哪些要素?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如何?答案(1)组成要素是阳光、大气、水、土地、生物等,这些都是自然要素,它们构成了自然环境。

(2)图乙中出现了养殖场、房屋、道路等,它们已不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3)增加了高楼大厦、城市风光等,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

探究点二人类与环境探究活动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圆Ⅰ代表__________;大圆Ⅱ代表____________。

(2)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_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___环境两大类。

(3)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

(4)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

(6)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__的关系。

答案(1)人类社会环境(2)人类天然人工(3)生产消费(4)大(5)A B D C(6)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内容如下: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发展过程,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迁移应用2读图,回答问题。

(1)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________。

(2)四幅图中,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_______图。

(3)四幅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作用的是________图。

(4)四幅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的是________图。

答案(1)D (2)A (3)B (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的了解程度。

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具体表现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两个进入的箭头),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两个出来的箭头),周围环境又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上下两个进入的箭头)。

本题具体就是考查箭头所表示的含义。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答案 C解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经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人工环境。

2.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B.社区、村落、动物园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D.阳光、空气、水答案 B解析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因此社区、村落、动物园、梯田、水产养殖场属于社会环境,而土地、岩石、矿物、阳光、空气、水属于自然环境。

下图中四组箭头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几个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属于图中哪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A.① B.②C.③ D.④4.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

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3.C 4.D解析第3题,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过程。

故选C项。

第4题,赤潮的发生是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大量排放含磷、氮等的废水所导致的。

5.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表现(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时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育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6.读“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________,①②③④代表________。

(2)据图说出环境的概念。

(3)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以______为中心的事物。

(4)据图分析,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答案(1)中心事物周围事物(2)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3)人(或人类) (4)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环境的概念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又称自然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