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资源的作用与功能研究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2)二、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 (3)1、森林净化作用 (4)2、森林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作用 (4)(1)林冠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4)(2)树木枯枝落叶层在森林水文中的作用 (5)(3)水土保持林根系固土作用 (5)(4)森林还可以防风固沙的作用 (6)三、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6)四、针对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特点,今后一个时期内林业工作的重点是: (6)1、分类经营,分区突破 (6)2、保护和发展并重 (6)3、提高单位产量 (7)4、提高林地利用率 (7)5、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7)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对林业建设形成沉重的压力。
我国森林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林业发展面临着历史上最艰巨、最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建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
森林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其森林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要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特别是近代林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森林效益的多元化,更加充分体现了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发展林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
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生态环境始终处在缓慢恶化,问题不断积累的过程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加速。
进入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局部上的改善,但整体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整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边治理边破坏的趋势还没得到根本扭转。
虽然通过加大治理措施延缓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但整体改观的态势还没有形成。
资源与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荒漠化加剧等环境问题,与森林资源不足和植被破坏相关。
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对林业建设形成沉重的压力。
林业发展面临着历史上最艰巨、最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面临着新的问题,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踏遍全球,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地球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出现了一系列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大气污染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污染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
在治理环境污染等这方面问题,森林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一我国森林资源概况根据第五次(1994~199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资料,我国林业用地面积2632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5894万公顷(其中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全国人均有林地面积0.128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国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
森林对生态环境保护作用是巨大的,但目前我国森林保护形式严峻。
我国是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列世界第111位,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储蓄量分别列119位和160位之后。
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火灾、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每年有44万公顷有林地转为非林地,约165万公顷有林地转变为无林地、灌林地和疏林地。
为此,在利用森林这个保防绿色工具保护生态环境时,也要注重对森林的呵护。
我国森林资源从总体上看有以下五大特点:(1)森林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齐全,气候的地域地带分异极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形成了我国森林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的特色。
(2)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汇编的《世界森林资源状况1997》,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位居全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
但因为中国人口多,占到世界总人口的约22%,从而使人均占有量小,而且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
(3)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
一是各林种比例现状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林龄结构不够协调,林分低龄化问题突出。
(4)林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
我国的林业用地利用率仅为50%左右,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美国、德国、芬兰等国都超过90%;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114m3/hm2的68.5%。
而且各省林业用地占土地面积比重差异大,残次林的比重也较大。
(5)人工林面积大,但质量有待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人工造林成绩显著,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保存的人工林(不包括进行了采伐利用部分)面积达4667万公顷,约占现有有林地面积的30%;人工林蓄积10.13亿立方米,仅占森林总蓄积的10%。
全国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还不到整个林分平均水平的一半,质量有待提高。
二、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比起来,其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得多。
日本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曾对其国内森林生态价值进行过一次测算,其结果让人惊诧不已,因为每年的总价值高达1200万亿日元。
国内也曾有人做过测算,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体为直接经济效益的8~10倍。
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自然界的绿色宝库,是生态平衡的支柱。
1、森林净化作用森林主要是通过吸收同化、吸附阻滞等形式对大气污染进行净化。
森林有多方面净化空气的功能。
首先它保持了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CO2)平衡.森林是氧气的主要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它使得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得到平衡。
森林的C量是农田的20—100倍,森林少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占1/3—1/2的比重。
如果停止全球性大毁林,每年可减少向大气释放CO2亿t,造1公顷森林每年估计可吸收15tCO2。
其次,森林可以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它不仅能阻挡、过滤和吸收有害气体,并且是全球最大的有机S贮库。
我国资料也表明,陕西铜川市植被净化空气的SO2约每年556.7g,粉尘1601.7t,从而导致了酸雨的产生;再次,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
森林能阻挡、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第四,减少空气中的灰尘,森林能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还能固定地面上的尘土;第五,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树木可以分泌挥发性物质,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的作用。
六,维持全球N 的平衡。
氮是重要的生命基本物质,地球N循环中,森林为主体的陆地生物N储库为10×1015克,每年吸收土壤N的通量为2.5×015克,这个通量在全球N平衡中起很大的作用。
2、森林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作用森林植被通过对水分循环与过程的生物调控成为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
森林具有明显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林冠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森林覆盖层使大地免受雨水的直接冲击。
首先,林冠对降水起着重要的截留作用。
林冠截留是指大气降水到达林冠层时,由于茂密的林冠层阻拦雨水直接滴落在地表层,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林冠截留降水的作用,就是截留一部分降雨量以及减弱雨水对地表土层的直接冲击力。
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林冠层能够截留降水的10%~30%,而后又蒸发到大气中去,增加了大气湿度。
50%~80%的降水透过林冠缓慢渗入林地补充了地下径流,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地表径流,从而保持了水土。
(2)树木枯枝落叶层在森林水文中的作用林地枯枝落叶层是由落下的茎叶、枝条、果实、树皮和植物残体所形成。
透过林冠降落到林内的雨水首先为林地内的枯枝落叶层所承受,而枯落物吸收了下落雨水的冲击力,防止了对下面土壤的溅蚀作用。
枯枝落叶层像绒毯一样,不但能防止土壤的强烈冻结,改善土壤温度,减少蒸发,而且起着海绵和过滤器的作用,吸收、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防止土壤冲刷。
可见,枯枝落叶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水文意义。
具体地表现在:①防止雨滴击溅土壤,维持其结构性和抗蚀力。
②拦蓄和渗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
③分散、滞缓地表径流,起到调节河川径流和削弱洪峰的作用。
④过滤地表径流,避免土沙流入河川和水库。
据观测资料,天目山各类森林枯落物存量为16.4t/hm2,有效持水量为39.6t/hm2,其超越饱和持水量的水分,可渗入土壤中去,很少产生地表径流。
森林使土壤渗透性增强。
森林土壤的渗透性强。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植物根系的穿透作用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使森林土壤渗透性很强。
森林土壤渗透性一般都在200mm/h(日本北海道试验的林地终期渗透强度为414mm/h;四川林业科学研究院观测结果,林下土壤渗水速度为300mm/h),比世界上最强的降雨60mm/h还要大的多,再加上森林土壤中能吸收50~250mm的降水,因此,森林的地表一般不出现地表径流,土壤流失量极少。
(3)水土保持林根系固土作用各种植物都有固持土壤的作用,但以林木为最好。
乔灌木树种依靠其深长的垂直根系,以及放射型扩展的水平根、斜根、心状根,能以相当大的幅度和深度固持土体。
加之树与树之间的根系纵横交错,构成了地下“钢筋”,固土作用将更加增大。
此外,利用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组成的乔灌木混交的异龄林根系呈多层分布的特点,促使土壤和母质层之间为过渡状态,从而减轻了土壤滑落面的形成,为减轻重力侵蚀及石洪、泥石流的危害创造了条件。
(4)森林还可以防风固沙的作用农田防护林具有明显的降低风速的作用。
据河北深县屯后村观测,防护林内风速降低平均在40%左右。
通过这几方面的作用,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使之转为地下径流,防止了水土流失。
同时它起到了蓄存降水、补充河水和地下水的用,具有明显的涵养水源作用,提高了水资源的有效性。
且它的防风固沙在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频繁的自然灾害一直在不停地给人们敲响着警钟。
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受灾范围遍及全国29个省(区、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而建国以来至1997年累计全国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仅为58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