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商品归类指引[编号:53538] 海关商品归类指引海关商品归类指引(全关通信息网编辑发布)对于广大进出口从业者而言,确定海关商品编码(即海关税则归类,又称海关商品归类),是进出口业务中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十分常见的问题。
海关归类涉及商品知识、归类规则的运用等方方面面内容,专业性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任何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实践积累。
下面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商品归类的相关内容并列举若干典型实例以帮助大家理解。
一、海关商品归类的由来及依据了解商品归类必须了解《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以下简称《协调制度》)。
中国海关商品归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的一项工作。
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有一个能同时满足关税、统计和国际贸易其他方面要求的商品目录。
为此,在国际海关合作理事会的主持下,1983年海关合作理事会第61/62届会议通过了《协调制度公约》,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是《协调制度公约》的附件。
目前,采用《协调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所占的国际贸易量占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98%。
《协调制度》是目前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一种“标准语言”,是一部完整、系统、通用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
它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按类、章、品目、子目进行分类。
《协调制度》共21类,基本按社会生产的分工区分,如农业、化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等。
“类”下分为97章,基本上按商品的属性或用途来分类。
如第一章到第五章是活动物和动物产品,第六章到第十四章是活植物和植物产品。
每一“章”由多个“品目”和在品目下进一步细分的“子目”及相应的编码构成。
每一条品目包括品目条文(即商品名称或商品描述)和编码(即品目号列)。
品目号列由四位数组成,前两位数表示品目所在的章,后两位数表示品目在有关章的排列次序。
如01.01是“马、驴、骡”,前两位数表示该品目在第一章,后两位数表示所列商品为第一章的第1个品目。
品目可再细分为子目。
子目是平常所见的税则号第五到十位编号,其中第五位、第六位是《协调制度》的一级、二级子目,第七位到第十位是我国的本国子目。
品目的构成如下图:为使各个品目和子目之间界限分明,不会发生交叉归类,在《协调制度》的类、章标题下加注释,有的注释是专门针对单个子目的,叫子目注释。
对于整个《协调制度》各类、章商品分类的一些规则,《协调制度》将它们专门列出,称为归类总规则,共有六条,作为指导整个《协调制度》商品分类的总原则。
由于《协调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统一的解释,为此,海关合作理事会主持编撰了一系列的辅助刊物,是《协调制度》权威性的补充及指导性刊物。
其中最具权威性的解释说明文件是《协调制度注释》,我国海关组织翻译的称为《海关进出口税则-统计目录商品及品目注释》(简称《税则注释》或《统计目录注释》,最新版本是2007年版(明年采用2012年版),已经通过法律程序确定为我国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税则归类的法律依据。
二、协调制度与海关税则、商品归类海关税则是国家针对进出口货物、物品制定和公布实施的,海关凭以征收关税的法律依据。
各缔约国的税则,是根据《协调制度》以及公约的要求制订的。
我国海关税则由商品目录和税率两部分组成。
目录部分包括商品名称和对应的商品编码(称为税则号列),二者全称为税目或子目。
子目是税目进一步细分而得的。
我国的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就是指在《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公约》商品分类目录体系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为基础,按照《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以及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的要求,确定进出口货物商品编码的活动。
三、协调制度归类总规则及其运用《协调制度》所确定的归类总规则,在税则的卷首,共6条,是指导整个商品归类的总原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依据。
可以说,掌握海关商品归类的过程,就是掌握和熟练、正确应用归类总规则的过程。
归类总规则一: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应按税目条文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如税目、类注或章注无其他规定,按以下规则确定。
解读:这是指类、章及分章的标题对商品归类不具有法律效力,仅起到索引作用。
具有法律效力的商品归类,按品目的商品名称和类注、章注确定。
并且,以品目的商品名称和类注、章注确定商品归类是最重要、也是最首先应使用的归类原则。
只有在品目条文、类注、章注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其它归类总规则。
例一:商品归类不应以章的标题确定,而应以具体品目条文和类注、章注确定:税则第七类的标题“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但很多塑料制品并不归入该类。
如塑料制人造花归入第十二类的第六十七章。
例二:应用本规则对“塑料制玩具魔方”进行归类:查类、章标题,塑料制品可归入第七类第三十九章,玩具可归入第二十类第九十五章(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查阅第三十九章、九十五章条文——应归入品目9503,并归入税则号9503.0060(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应按税目条文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
归类总规则二:(一)品目所列货品,应包括该项货品的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只要在进口或出口时该项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具有完整品或制成品的基本特征;还应包括该项货品的完整品或制成品(按本款可作为完整品或制成品归类的货品)在进口或出口时的未组装件或拆散件。
(二)品目中所列材料或物质,应被视为包括该种材料或物质与其他材料或物质混合或组合的物品。
品目所列某种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应被视为包括全部或部分由该种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
由一种以上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应按规则三归类。
解读:本规则是在规则一的基础上,扩大品目的商品范围,即有条件地将不完整品、未制成品以及对应的组合物或混合物也归入某一品目。
如已具有成品机械零件基本形状,但还不能直接使用,需进一步加工才能使用的非锻造坯件,按成品归类,又如为便于运输而拆散包装的平板家具成套件,按成品家具归类,加糖及其它添加物的矿泉水,按矿泉水归类,等等。
但是,要注意本规则的适用是有条件的。
如果所添加的材料或物质已了原品目所列商品的特征或性质,而且根据混合物和组织物所含材料或物质可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目的,应按规则三归类。
例三:运用规则一及规则二(一)对“做男式大衣用已裁剪的针织布”进行归类:查类、章标题,针织布属第六十章,成品针织服装属第六十一章(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查六十、六十一章章注及第十一类注(未制成品具备制成品的基本特征按成品归类;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应按税目条文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类注、章注对该商品没有特殊的归类规定——按针织男式大衣归入品目60.01;例四:运用规则一及规则二(二)对“镶金属环软木塞”进行归类:查类、章标题,软木制品属于第四十五章——按规则二(二),未改变原物特征的组合物按原物归类——类注、章注有无特殊归类规定——归入品目45.03。
归类总规则三:当货品按规则二(二)或由于其他原因看起来可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税目时,应按以下规则归类:(一)列名比较具体的税目,优先于列名一般的税目。
但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税目都仅述及混合或组合货品所含的某部分材料或物质,或的成套货品中的某些货品,即使其中某个税目对该货品描述得更为全面、详细,这些货品在有关税目的列名应被视为同样具体。
(二)混合物、不同材料构成或不同部件组成的组合物以及零售的成套货品,如果不能按规则三(一)归类时,在可适用本款条件下,应按构成货品基本特征的材料或部件归类。
(三)货品不能按规则三(一)或(二)归类时,应按号列顺序归入其可归入的最末一个税目。
解读:本规则简单地说,就是规定了(一)“具体列名”、(二)“基本特征”、(三)“从后归类”三种归类方法及从(一)到(三)的先后适用次序。
(一)“具体列名”规则是指列名比较具体的品目优先于列名一般的品目。
然而,应用的难点就在于“比较具体”的标准是什么。
从一般原则上来讲,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列出品名的比列出类名的具体。
如“电动理发器(推剪)”的归类,品目85.10(电动剃须刀、电动毛发推剪及电动脱毛器)与品目85.09(家用电动器具)相比,就直接列出了品名,即为比较具体。
二是更明确、直接和完整列出品名的比不那么明确、直接和完整列出品名的具体。
三是对于混合物或组合物,在规则三(一)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视为“同样具体”。
这时,就要转而应用规则三(二)或(三)的规定了。
(二)“基本特征”规则是专门针对混合物、不同材料或不同部件的组合货品、零售的成套货品所作的规定。
在这些货品归类时,如不能按以上规则一至三(一)归类,而又能确定构成其主要特征的材料和部件,就应按这种材料或部件归类。
应用本规则的难点在于确定“基本特征”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结论,一般从商品的外观、使用方式、用途、价值比例、使用习惯等来综合确定。
(三)“从后归类”规则是指在规则三(一)、(二)都不能应用的情况下,应按可归入的在税则号列上排在最后的一个品目归类。
例五:规则三(一)的应用:“轿车用地毯”的归类,应归入品目57.01至57.05中的某品目(根据工艺不同归入不同品目),而不应作为小汽车附件归入品目87.08。
这是因为五十七章所列各品目的“地毯”更为具体。
例六:规则三(二)的应用:包括电动推剪、梳子、剪子、刷子、毛巾的“电动理发套装”,应根据规则三(二)“基本特征”,按电动推剪的归类归入品目85.10 。
例七:规则三(三)的应用:“针织男式大衣(50%棉、50%化纤制)的归类:应归入“化学纤维制针织男式大衣”。
因为面料所含相同,有6101.20和6101.30可供选择。
按“从后归类”的规则,归入6101.30 。
归类总规则四:根据上述规则无法归类的货品,应归入与其最相类似的货品的品目。
解读:与任何书面规定和制度一样,《协调制度》在制订后,同样存在因形势发展出现不适应的问题。
出现未包括在《协调制度》目录中的新商品时,就需要本规则来解决。
按照权威解释,本规则所述的“最相类似”,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货品名称、特征、用途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很多难以统一的情况。
一般而言,本规则使用的机会较低,这是因为在《协调制度》中,已经在绝大部分品目中设有“其他”子目,或者干脆专设“未列名货品”的品目,用以兜底。
归类总规则五:除上述规则外,本规则适用于下列货品的归类:(一)制成特殊形状,仅适用于盛装某个或某套物品,并适合长期作用的照相机套、乐器套、枪套、绘图仪器套、项链盒及类似容器,如果与所装物品同时进口或出口,并通常与所装物品一同出售的,应与所装物品一并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