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结晶度:纤维素中的结晶区重量对纤维素总重量的百分比
水解纤维素:纤维素的水解产物的混合物,组成和纤维素相同。
氧化纤维素:被氧化剂氧化的纤维素,不是单一的物质,由醇羟基受氧化剂作用而产生。
碱纤维素:制备纤维素酯或纤维素醚的中间产物。
由羟基与浓碱作用产生。
r值:纤维素酯化,取代反应中,每100个葡萄糖基环内起反应的羟基数.
纤维素的水化:纤维素与浓碱发生作用同时伴有放热现象,但纤维素的体积并无变化。
纤维素的溶胀:纤维素在碱溶液中伴随放热产生最大的溶胀量,且重量可为原重量的200%。
水化度:阳离子在无限多量的水中所结合的水的物质的量。
铜值:100g纤维素使氧化铜还原氧化释放出的铜的kg重量。
碘值:测定1g纤维素消耗0.05ml/L碘溶液ml量
蛋白质的等电点pI: 调节溶液PH值,使蛋白质分子上正负离子数目相等,即此时溶液PH 值为pI。
动电电位:固体相对液体运动在扩散双点层的滑移面产生的电位差的大小和符号。
第二章
表面张力:作用于气-液界面之间使其表面收缩的力。
表面自由能:一个分子从液体内部移到界面上克服内部分子的吸引力而消耗的功转变为多余的表面分子自由能。
临界胶束浓度CMC: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反映表面活性剂中两端不同基团对表面活性剂亲油性或亲水性的综合影响程度。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中时发生电离,与憎水基相连的亲水基是阴离子,其亲水端带负电荷。
阳离子:溶解于水中时发生电离,与憎水基相连的亲水基是阳离子,其亲水端带正电荷。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不起电离作用,使用范围仅次于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离子的表面活性剂,也属于两性表面活性剂。
乳化液:一种分散体系,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通常是油和水。
内相:即分散相,指乳化液中,以小液滴存在的那个相,如油
外相:指连续或分散介质,如水在o/w型乳化液中
乳化剂:能降低油、水界面的力,使一种液体以极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稳定地分布在另一种液体中的表面活性物质。
润湿作用:指一滴液体滴落在固体表面上,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扩散程度。
渗透作用:液体能均匀而迅速地扩散到某种固体物质内部的程度。
润湿剂:使液体迅速而均匀地润湿某种固体物质的表面活性剂。
渗透剂:使液体均匀而迅速地渗透到某种固体物质内部的表面活性剂。
第三章
土种毛:我国未经改良的原有羊种所产的羊毛。
改良毛:外来引进羊种或改良的羊种与国内土种羊杂交培育出的改良羊所产的毛。
同质毛:在同一毛被上羊毛纤维都属于同一类型。
异质毛:同一毛被上的羊毛纤维不属同一类型,且同时含有细毛、两型毛、粗毛、死毛不同类型的羊毛。
原毛:从绵羊身上剪下来的,含有羊毛脂、羊汗、土杂等未经任何加工的羊毛。
羊毛初加工:指对羊毛进行选毛、开毛、洗毛、烘毛的过程。
选毛:按毛工业分级标准,对羊毛进行分支、分级。
开毛:利用机件的相互作用对毛块进行撕扯、打击等使大毛快松解。
洗毛:利用物理、化学、机械的方法,去除原毛中所含的过多脂汗和土杂。
烘毛:采用快、经济的方法去除原毛中过多的水分。
炭化:利用硫酸处理含有植物性草杂的羊毛,使酸与草杂发生作用而将其去除。
酸值:表示羊毛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指标。
碘值:表示羊毛脂中不饱和成分含量的指标。
皂化值:表示羊毛脂中脂肪酸总含量的指标。
不皂化物:指羊毛脂中不与NaOH起作用的物质。
助洗剂:本事不具有洗涤作用,但溶于水后能提高洗涤剂的洗涤作用的电解质。
初加料:洗槽换水后开始加入的洗涤剂和助洗剂
追加料:过程中为了弥补损失而继续加入的洗剂和助洗剂。
间歇追加法:即等分追加法,按一定的时间或定量等量追加洗涤剂和助洗剂的方法。
连续追加法:按洗毛工艺确定的追加料的总量,在洗毛开始后,在规定时间内加完洗涤剂和助洗剂。
饱和吸酸量:当PH=1时,羊毛结合酸达到饱和时所含酸量。
第四章
原麻:刮青后得到苎麻的韧皮组织,晒干后即为原麻
刮青:即刮麻,将鲜皮与外部麻壳的分离加工过程。
精干麻:苎麻经过剥皮、刮麻、脱胶、晒干等初步加工后得到的为精干麻。
原茎:亚麻成熟后,收取麻株,晒干后得到的即为原茎。
干茎:由原茎经浸渍脱胶、晒干后得到的即为干茎。
打成麻:经打麻机打击后得到较为洁净的麻束。
熟麻:通过浸渍脱胶,去除生麻皮中的胶质和非纤维素物质,经晒干后得到的即为熟麻。
工艺纤维:具有一定细度、长度符合纺纱要求的束状纤维。
纤维素伴生物:在麻纤维中,除了纤维素以外的部分。
半纤维素:结构近似于纤维素又能溶解于稀碱溶液中的物质。
果胶:分子中含有多缩半乳糖醛酸的钙盐,镁盐与钾盐的复杂糖的为果胶。
木质素:植物的木质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无定形的、分子结构含有氧代苯丙醇或其衍生物结构单元的芳香性高聚物。
碱液煮练:在麻化学脱胶中,用NAOH溶液进行高压煮练,使木质素大部分能溶解在碱溶液中。
浸酸:原麻在碱液煮练前先浸入酸中使水解一部分胶质,以减轻煮练工艺负担,提高煮练效率。
酸洗:在漂白工序后,用酸洗中和残留于纤维上的碱剂,水解残胶,降低精干麻的残胶率,提高纤维的白度、柔软性及松散性。
漂白:向水溶液中加入漂白剂,使纤维松散,柔软,改善纤维的表面状态,进一步降低精干麻残胶率。
精炼:在原麻煮练的基础上对已脱过胶的麻在精炼碱液中再施以焖煮处理。
给油:将所需油脂与适当乳化剂和水制成油在水中型乳化液,加水稀释放于给油槽中,使纤维改善其力学性能。
打纤:利用机械打击作用和高压水冲洗去除纤维表面吸附糊状胶杂质以破坏脱胶麻的束状结构获取性能更好纤维。
全脱胶:将亚麻单纤维的胶质全部脱去
半脱胶:使单纤维之间由残胶粘连在一起,形成束纤维。
残胶率:剩余胶量占原麻量的比重。
沤麻:利用细菌作用使麻的木质组织软化以便打出纤维而将亚麻茎或黄麻置于水中浸渍。
生物脱胶:利用生物酶将韧皮中的各种胶质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使纤维胶质分离。
微生物脱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然发酵使一些微生物以韧皮中胶质为营养逐步生长繁殖,促使麻茎组织内的胶质水解脱去。
酶法脱胶:在麻脱胶过程中像添加其他化学药剂加入适当的酶制剂,来提高脱胶速度和质量。
厌氧性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有机物质,即发酵。
好氧性微生物:只在分子氧环境中进行,且最终产物仅为水和二氧化碳。
兼厌氧性微生物:既可在无分子氧存在环境中进行,又可在有分子氧存在的环境中进行。
第五章
茧层的缩皱:茧层表面存在的细微凹凸的皱纹。
茧层的通水性:水通过茧层的难易程度,在一定压力差下,每分钟通过单位面积茧层的水量。
长吐:用在缫丝过程中经索绪、理绪取下的乱丝头加工成的绢纺原料
短吐:由整理长吐时落下的短丝和丝块制成短而不匀的纤维
汰手:由缫丝时剩下的蛹衬加工而成,即滞头。
大挽手:将剥茧理绪后所得的约1M长的绪丝经脱水干燥后整理而成。
二挽手:在缫丝时茧丝断裂再经索理绪整理而成或蛹衬经加工而成的条束或绵张。
扯挽手:缫丝厂的副产品,用蛹衬加工成的片状的丝棉。
丝胶的变性:指水溶性好的丝胶变为水溶性差的丝胶。
自然发酵精炼:即腐化,绢纺原料直接利用微生物体水解油脂和丝胶蛋白质。
酶精炼:用微生物分解的酶经灭菌和提炼处理制成粉状或颗粒状的酶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