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物诗四首

咏物诗四首


3.子规与啼叫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暮斜阳” 秦观《踏 莎行》
4.子规与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 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 城见杜鹃花》 “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 声催得一枝开。”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 “自有沾花血,相和雨滴新。”贾岛《子 规》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杜牧《杜鹃》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赏牡丹》鉴赏材料
3、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4、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 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 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 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 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 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 的艺术感染力。
5.子规与“不如归去”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范仲淹《子归》)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柳永 《安公》) 南北东西春总好,杜鹃何苦劝人归。 (王庭珪《暮春感怀》) 春鹃语,从来劝我,常道「不如归」。 (陈瓘《满庭芳》) 自出锦江归不得,至今犹劝别人归。 (杨万里《闻子规》
“子规”常用寓意
事物特征 啼血
物象内在品质 积冤、不平
诗人经历,社会 环境
蒙冤屈死之人多、
社会黑暗


杜宇冤亡积有时, 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 何树何山著子规? 顾况
鉴赏
①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 “子规”有什么特点?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时 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子 规鸟,啼声悲哀。 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 年年啼血动人悲。” 从这句诗中我们知 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 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使人悲痛扼腕。
2.
《葡萄》鉴赏材料
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未完全复苏。
高架支离倒复扶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葡萄》鉴赏材料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多加竹条, 扩大修缮 多扶持
要想结出丰 硕的果实。
小结:希望种葡萄之 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 培育,让它结出丰硕 果实。
《葡萄》鉴赏材料
咏物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 象征、对比、正面描写、侧面 烘托、拟人等。
拓展延伸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一首 诗歌(或一种事物)表明自己 的人生志向或个性特点,并说 明理由。
拓展延伸
选取一种你所熟悉的事物, 写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四首
子规 葡萄 赏牡丹 小松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 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 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 感的诗作。
鉴赏咏物诗 1.整体把握 (读清全诗,咏的什么物) 2.抓住特征(分析物象的外在形态、色 泽、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 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找出“物”与“志”的契合点。) 4.把握表现手法(整体:托物言志;具体 常用比兴、象征、衬托、拟人、比喻)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背景:
言志: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 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 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 状态和需要人多加 县,当时张署也被贬。 呵护培育,表达自 元和无年二人遇赦同赴 己仕途困顿,渴望 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 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有人援引的心情。
1.子规与冤屈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顾况《子规》) 传闻望帝冤,底处最堪怜?(宋祁《 子规》)
2.子规与时节
春山杜鹃来几日,夜啼南家复北家。 (陈陶《子规》) 花时一宿碧山前,明月东风叫杜鹃。 (罗邺《闻杜鹃》) 暮春滴血一声声,花落年年不忍听。 (李中《子规》)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洪炎《山中闻杜鹃》)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 (韦应物《闻子规》)
凄凉、哀伤、哀怨 思归、乡思
方法总结: 1. 分析物象的特征; 2. 抓住“物”与“人”的相 似点 3.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 的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 所言之志。
葡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韩愈
自学《葡萄》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征?
本诗中“物”(葡萄)与人的相似 点是什么?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 , 抒发了作者 。
鉴赏
②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 感情融为一体?

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若 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以反 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 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子规与诗 人感情融为一体。
子规是诗歌中常 用的意象,除了 顾况的《子规》 外,你还可以举 出其他例子吗?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出身寒微, 屡试不中,报国无门,穷困潦倒。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写出 去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 (2)三、四句的“凌云”含义各有不同,前者 指( ),后者指(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 低微的士人( )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 的( )。
《小松》鉴赏材料




1、《小松》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 特征?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 征。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 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 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葡萄》鉴赏材料
艺术手法关键词 托物言志 比喻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赏牡丹》鉴赏材料
1、这首诗的题目是“赏牡丹”,为什么要 写芍药和芙蕖? 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是为了 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2、这首诗有哪些修辞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