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汉末到刘宋时名是贵族的逸闻轶事,下面是出guo为大家搜集的苦儿流浪记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

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

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

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

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

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这篇《世说新语》的精选文章,仍是《课外阅读》中的一篇文章。

它介绍了“五则”古人言行举止的精彩之处,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五则打上双引号的原因是:题目是五则,故事只有四则……) 第一则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杨修”,讲的是杨修与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而杨修马上想到了这一题的答案“绝妙好辞”,曹操则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

第二则故事是“为友舍命的荀巨伯”,讲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贼攻城,荀巨伯却不愿弃友求生,还用自己的义气与勇气让贼兵撤退。

第三则故事是“巧对妙答的钟士季”,讲钟士季去探访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铁,旁若无人。

钟士季见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问“听了什么而来,看了什么而去”,钟士季答“听了所听到的来,看了所看到的去”。

最后一则故事是“咏絮才女谢道韫”,在谢安问“白雪纷纷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谢道韫的回答则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飞起”,不妙吗?这几则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语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义气展示他们的勇敢,但不管怎么说,智慧需要学习,勇气需要锻炼,所以说,只要现在开始学习、锻炼,也许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这几天读《世说新语》,有几则故事难以忘怀。

其一是《阮光禄在剡》: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为车?”遂焚之。

阮光禄曾经是官员,县处级的。

召他做厅局级时,他辞了。

他是名诗人阮籍的弟弟。

后来,不做官了,隐居在会稽剡县,剡县就是现在的浙江嵊县。

别人不敢借他的车,因为怕他的地位。

但是,阮光禄把车烧了,是因为他感到了他和百姓之间有着距离(.),心理的距离。

他要去缩小这个距离,和人民打成一片。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在县上工作,这个贫穷边远的县,用生漆的外汇分成,买了辆日本的丰田车,当时是好车。

县上的一把手就成了车主。

其他人,哪怕是副职,也甭享用。

有一次,我受命去县境外接一个记者采访团,带的就是这辆车。

回来后,给我安排这辆车的办公室副主任,即被下放到最偏远的乡做副乡长。

谁叫他不懂事,让别人坐了一把手的车呢?阮光禄的思想境界,绝对比这个一把手高多少倍。

第二则是《谢公夫人教儿》,全文不到三十个字: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安的夫人教育儿子,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你教导过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己的行动教导儿子呵!”太傅是三公了,是国家级领导,他对儿子是以行动教育为主。

看看我们现在的官员,周末放学,有多少是用豪华公车来接孩子的?送孩子上大学,有多少是用豪华公车来送的?有人说官员的后代不好教,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有些官员自己的行为――多吃多占,贪污受贿,奢侈浪费,日嫖夜赌。

当然他们的后人要学好,难!身教胜于言传,斯言不假也。

第三则故事是《丞相末年》,极简单的几十个字。

原文如下: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诺之。

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丞相王导晚年时,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书上签字许可。

他自己叹息说:“现在人家说我糊涂,后人或许会想念我的这种糊涂。

”有意思吧。

现在的官员,特别是到了晚期,体力、精力不济,本来是正常的,但是往往自以为是,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别人执行。

昏庸,但是下面的人却不敢反抗,不敢批评,看着自己正确的观点被否定,也只好按领导的意见办。

那么最好的领导,就是王导这样的领导,只画个圈罢了,起码没有副作用。

读了上面的三则故事,我想如果这三位领导还活着,真好。

这《世说新语》,据说 * 作为课外书目,推荐给高中生阅读。

这里,我建议这本书推荐给全体党员、全体公务员阅读,或许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公元260年五月,司马昭派其心腹贾充,率骑督成倅、成济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君。

结果当然是朝野上下喧哗,于是司马昭就问陈泰怎么办,如何才能把风波压过去。

当时的陈泰时任尚书,而在弑帝之后他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的人。

他回答到:“唯杀贾充以谢天下。

”司马昭肯定是舍不得的,贾充是自己的心腹死党,现在危机四伏,多一个自己身边的人多一份保障啊。

于是他进一步问还有什么计划B没,这个时候陈泰正气凛然,回答:“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马昭是无论如何都推卸不了弑君不忠的罪责的。

现在的人读起这段觉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历史背景后细细一想立感 * 。

司马昭以此登基开国,晋朝的江山的创始与此有关。

这不仅仅关系到开始,同样这一事件也暗藏着后来西晋灭亡的兆头。

司马昭坐上宝座后并没有长舒一口气,而是越发担心自己能坐多久这个问题。

篡位者夺天下都羞于言“忠”,但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观念:“忠孝”。

司马昭想要掩盖自己弑君的尴尬,并且避免 * 的纷争,于是司马昭悄悄改弦更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少了个“忠”而已。

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言“孝”无“忠”就丧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撑。

晋时士大夫没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乱。

正因此,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王公贵族已在为争夺帝位而相互厮杀。

这也正应验了前面陈泰斩钉截铁之言。

后来西晋灭亡,司马氏在江南建国东晋。

他们深知西晋覆灭的原因,总结教训。

把早被东晋 * 抛弃的“忠孝”之旗悄悄竖起来。

由此可见一个没有道德作为思想支撑的王朝,一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持久。

这样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适用。

把眼光放回我们现实生活的社会中,不管你处在哪个阶层你都有不少忧虑。

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环境污染,整个社会没有信仰。

这个社会正分为两个部分,较小的那一部分毫无尺度地挥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权和优势,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得另一占绝大部分的我们在整日诉斥中陷入极度的眼红的怪圈中,我们被无奈地划分到不平等不公正这个无形的地牢里。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被判的无期徒刑。

整个社会的道德,信仰不是仅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意识程度是西晋的人们无法比拟的。

而且我深信,当一个人内在的个体意识被唤醒,他所能带来的改变,不论是内在改变还是外在改变,都是不可小视的。

那么当一群人,一个社会的人都因为渴望享受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权利而使自己的个体意识唤醒,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转变。

第一种情况,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也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你要问他学校的一些情况或者学习情况,“还好”,“差不多”,“就这样”,你要再问,就嫌你烦了。

我们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辛辛苦苦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孩子回来,第一件事是要看看孩子的脸色,阳光灿烂还好,陪着孩子一起高兴,还能跟孩子多说上两句话,要是阴到多云,那赶紧小心翼翼不做声,要不然,一句“你烦不烦!”把你冲到老远去。

这么大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正处在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他自己觉得成熟了,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不想要父母管得太多,不希望你到他的房间去,尤其反感你翻动他的东西,认为这是对他的不信任,而我们作父母的的确也不放心,在我们的眼中,他还是个孩子,你看他说话有时还很天真,在学校是不是交了什么不良的朋友啊,是不是染上了什么不良习惯啊,书包里是不是有什么不该看的书啊,等等,于是就趁他上学的时候检查检查,好,矛盾发生了。

这种矛盾如果没有及时妥善的处理好,矛盾就升级了,孩子叛逆了!第二种情况,攀比虚荣。

穿衣服要名牌的,而且要限量版的;看到别人在外面租了房子,他也要租,不管家里有没有钱;看到别人有手机,他也要。

这跟独生子女不无关系,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太苦了,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不能再让孩子吃苦,于是在经济上、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一片爱心,天地可鉴哪!可是孩子的钱都花在了那些地方你知道吗?孩子的手机拿来做什么用你知道吗?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与家里联系占38.55%,发短信占52.17%,玩游戏19.13%,上网8.99%,闲聊44.1%。

我们都知道,手机里一些垃圾信息较多,还有一些诈骗的,小孩子很容易上当受骗。

另外,还有辐射问题,据研究,这种辐射对脑细胞以及DNA结构均有被破坏的迹象.特别是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就算你不在乎钱,你总在乎孩子的健康吧。

难怪英国议会提出一项议案:禁止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种情况,娇骄二气。

部分家长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对孩子疏于关心、教育,或者把孩子托付给上一代(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古话说,隔代必惯。

加之父母难得和孩子见面,就一味的迁就、满足孩子,结果,孩子在家里撒娇,在学校里傲慢。

这种情况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当孩子第一次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家长选择了妥协,两次三次,孩子就变成老子了。

1.“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孩子个性培养的矛盾. 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需要“全能型”人才,即“样样都好而且有一样特别好”的人才,因此家长们便开始了关心孩子全面发展和培养特长的计划:钢琴、舞蹈、绘画、外语、电脑等等。

孩子从此就再也没有了快乐。

看见孩子疲惫的身影和消瘦的脸庞,家长们却只能感到内疚和无奈。

2.现代消费观与传统勤俭朴素品德教育的矛盾。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老一辈的勤俭朴素美德和消费观。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生活条件提高,衣食住行等生活质量的讲究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体现。

质量精品意识,超前消费趋势,名牌产品等东西层出不穷。

我国 * 发展现状,一方面提倡消费,要培养现代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勤俭节约的品德,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一方面是讲究经济头脑,培养懂经营、善投资,耗费少而收益大的经济意识;另一方是要倡导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舍己为人的社会公德;一方面要讲求实效,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要奉献爱心,扶困济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