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伯克段于鄢》相关知识、常识
1.《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2.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孔子弟子作)、《孟子》(孟子弟子作)、《大学》(孔子弟子曾参作)、《中庸》(孔子孙子子思作)。
五经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
在战国时原有“六经”的说法,《诗》、《书》、《礼》、《易》、《春秋》、《乐》。
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
五经中的《仪礼》唐朝时改为《礼记》,沿用至今。
4.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这一段时间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1-3])商朝又称殷、殷商[注1](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其中西周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後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後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它记述史实,刻画形象,以极为高超的表现技巧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
《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文学成就虽略逊于《左传》,也为后世所推崇。
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
《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热切的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论语》文约旨博,言简意赅,极有韵味。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
《墨子》发展了文章
的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
《老子》一书有见于社会的混乱和罪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直接导致了道家学派的成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该书散韵相间,自然变化,不拘一格。
春秋时期,楚国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是诗歌。
见于文献记载,楚国诗歌虽不算多,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其中虽无“楚风”,但《周南》、《召南》是为南方民歌,《汉广》等篇则又实为江汉流域之作。
《候人歌》虽为一句,但“兮”、“猗”语助词的运用,已具楚地民歌的语言特色,对后来楚辞的创作,显然有直接的影响。
散见于其他典籍,也还有不少楚国(地)民歌。
如《说苑》记载的《楚人诵子文歌》、《楚人为诸御己歌》、《越人歌》,《新序》记载的《徐人歌》,《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河上歌》、《申包胥歌》、《渔父歌》,《论语·微子》记载的《接舆歌》,《孟子·离娄》记载的《孺子歌》,以及《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的《优孟歌》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楚国(地)诗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