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土地勘测定界规范及其成果检查流程
土地勘测定界规范及其成果检查流程
五、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流程及其规范要点 (二)内业成果检查
1、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4)界址点成果表 表格版式参照《勘界规程》附录A中的规定版式,界 址点成果表每宗地一套,表头必须标明总项目名称、宗地 号,表内填写界址点号、界址点间距、界址点直角坐标, 界址点间距不超过150米,界址点坐标保留三位小数,界 址点号必须按照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即顺时针方向)排 序编号。 (5)界址点点之记 表格版式参照《勘界规程》附录A中的规定版式,界 址点成果表每宗地一套,表头必须标明宗地号,表内填写 界址点号、界桩类型(或界桩材料)、界址点点之记略图, 点之记略图必须能反映出该界址点与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 及位置关系的角度,反映位置关系的角度一般选用用地范 围的内角。
五、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流程及其规范要点 (二)内业成果检查
1、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7)勘测定界图 勘测定界图是是集各项地籍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和地形、 地物要素为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图件。利用实测界址点坐标和实地 调查测量的权属、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在地籍图或地形图上编绘 或直接测绘 。图名采用总项目名称(如:XX县2013年度城镇规划 第一批次建设项目勘测定界图),图面需具备图框(自由坐标 系)、图例、比例尺、方向及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点间距、 界址线、地块编号、权属、地类等各类地籍要素。勘测定界图的 比例尺不小于1:2000,大型工程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不小于1: 10000;权属性质用国有“10”、集体“30”标注;界址线用 0.3mm红色实线表示,界址点用直径为1mm的圆圈表示;图面上编 绘的地形、地物要素及标注的地籍要素必须全部在图例中进行标 注;权属必须标注在用地范围内,如因用地面积太小、图面不够 标注的,需标注在用地界线边上,并以箭头等标志指示。
检查内容
《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内容是否齐全、是否按规程要求 表述;相关表格是否采用规程要求的模板;《勘测定界表》 填写是否正确,是否签字、盖章;《土地分类面积表》与 土地利用现状图描述内容是否一致;《界址点坐标成果表》 及《界址点点之记》的填写是否符合规范;勘测定界图、 地理位置图的绘制是否符合规程要求,图廓、图例等图面 整饰是否符合规范,相关地籍要素、权属等是否标注 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是否符合勘 界规程及建设用地项目报件相关规范
五、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流程及其规范要点 (二)内业成果检查
1、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7)勘测定界图 勘测定界图字体格式等要求按照勘界规程附录 B的标准 01 356.26 ”的方式标注,分母表示土 执行,地块编号以“ 072 地利用类型编号(072为农村宅基地),分子表示该地块的 宗地编号,右侧表示该地块的面积(默认面积单位为平方 米)。行政界线、基本农田界线、权属界线与用地界线的 交点上需加设界标。行政界线与用地范围线的交叉界址点 编号应冠以字母表示:S表示与省界的交点,E表示与地区 (市)界的交点,A表示与县界的交点,X表示与乡(镇) 界的交点,C表示与村界的交点。勘测定界图需加盖勘界作 业单位公章。
五、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流程及其规范要点 (二)内业成果检查
1、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勘测定界技术报告的检查,主要依据国家《土地勘测定 界规程》(TD/T 1008-2007)(以下简称《勘界规程》), 相关内容规范标准及成果表格资料等要求均参照该规程,并 应在充分考虑勘测定界成果实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行 业的其他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检查。 (1)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说明 勘界技术说明中必须要有《勘界规程》附录 A 中要求的 勘测定界的目的和依据 、施测单位及日期 、外业调查情 况 、外业测量情况 、面积量算与汇总情况及其他相关说明 等必须要素,对勘界过程及采用的技术标准做出较为详尽的 阐述。其引用的控制点成果必须要有合法、合理来源(通常 的合理来源为自治区测绘局),并在地区国土资源局备案。 采用的技术标准也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以内, 文字内容合理、通顺、排版规范,勘界技术报告书封皮页需 加盖勘界单位专用章。
检查内容
控制测量网的布设和标志埋设是否符合要求;观测记录、起算数 据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各类控制点的测定方法、扩展次数及各 种限差、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项目用地范围内的权属界线、行政界线、土地利用现状界线及其 他土地权属界线是否利用了所在辖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有关 资料,对仍需确认的权属界线是否按要求进行指界、确认,并将 权属界线测绘到工作底图上 地籍要素的测量是否符合规范,各项限差和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要 求 勘测定界面积和用地面积的测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五、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流程及其规范要点 (二)内业成果检查
1、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6)用地地理位置图 用地地理位置图可以在小比例的地形图 或城市旅游交通图等上进行绘制(一般只含 本县市辖区)。须绘制和注记出主要的地标 要素,如用地范围四周主要成系统的建筑物 和构筑物、四邻单位名称等,以及房屋、公 路、铁路、河流、围墙走向、村镇名称等 。 标注用地范围及其位置时,点位间距、图形 应大致近似,方向不能偏扭太大。
五、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流程及其规范要点 (二)内业成果检查
1、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2)勘测定界表 表格版式采用《勘界规程》附录A中的规定版式,地类采 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后(即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采用的统一 地类标准,表内相关内容需填写完整,并加盖勘界单位专用章。 批次项目中,土地用途一致的可统一填写一张勘测定界表,土 地用途不一致的需填写一张勘测定界总表后,再按不同土地用 途分别制表。 (3)土地分类面积表 表格版式参照《勘界规程》附录A中的规定版式,地类采 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后(即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采用的统一 地类标准,且表头必须填写至二级地类,农用地、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必须分别合计。批次用地需按子项目(或项目用地单 位)、宗地,下分权属(国有和集体)及合计填写。农村宅基 地项目需按用地位置(具体到行政村)、宗地,下分权属(国 有和集体)及合计填写。地类面积、合计面积需与勘测定界表 保持一致,并加盖勘界单位专用章。
五、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流程及其规范要点 (二)内业成果检查
2、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必须与已确定使用的变更数据库保持 一致,图幅规格必须为1:10000标准分幅图。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图必须与已确定使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保 持一致,图幅规格可为1:10000标准分幅图或1:10000局部 图。另外,这两种图件图面还需标注界址点、界址点号、 界址点间距、界址线、地块编号、权属等勘测定界的有关 要素,具体标准及内容需与勘测定界图保持一致;图面上 编绘的地形、地物要素及标注的地籍要素也必须全部在图 例中进行标注;界址点坐标的标注需在图框外右侧空白处, 且按宗地区分开。两种图件均需加盖辖区国土资源部门公 章。
三、勘测定界一般工作程序
接受委托 查阅有关文件
搜集图件及 勘测资料
勘测定界
实地调绘
现场踏勘、制定 技术方案
勘界成果自检
提交勘测定界 成果资料
行政部门检查 成果资料
四、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内容
检查项目 外 业 成 果 检 查
(一)平面控制网 的布设 (二)权属资料的 收集 (三)地籍测量 (四)面积量算
二、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常用的技术依据
1、《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 1008-2007); 2、《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4、《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6、《地籍测绘规范》(CH 5002-94); 7、《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8、《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18315-2001; 9、《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字第26 号,1995年); 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五、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流程及其规范要点 (一)外业成果检查
外业成果的检查主要是围绕界址点精度和面积量算准 确性的检查,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勘界过程中平面控制网 布设、权属确认及地籍测量等方面加强规范。平面控制网 的布设,是从国家控制网下的大地测量水准点、三角点及 各级测绘部门基础测绘布设的GPS控制点中,选取坐标明 确的已知点,以这些已知点坐标为基础布设三角网、导线 网、图根网,以达到与国家控制网统一的直角坐标系的最 终目的。通过
(五)界址点、界 址线
界址点位和界址线是否正确、有无遗漏;界址点的设置、界址线 范围与实地是否一致;界标的实地放样及界标类型是否符合规范; 界址点坐标及与相邻界址点距离的测量是否符合规范,界址点坐 标精度是否符合规程要求
四、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检查内容
检查项目
内 业 成 果 检 查
(一)勘测定界技术报 告
Hale Waihona Puke 土地勘测定界规范及其成果 检查流程
主讲:*** 2013年11月日
一、规范土地勘测定界的意义
土地勘测定界是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 用地审批、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等地 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重要环节,规范土地勘测 定界的意义在于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土 地勘测定界制度,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 供、用、补、查”等日常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基 础资料,健全用地的准入制度,使项目用地依法、 科学、集约、规范和有据可依。
(二)土地利用现状图 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三)平面控制网点及 坐标系统
(四)观测、计算及其 他测绘原始数据 (五)自查报告
引用的平面控制点坐标成果资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勘界 平面控制坐标系统是否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
观测记录、计算手簿及其他测绘原始数据等档案资料是否 齐全,记录是否规范 自查报告内容是否齐全,自检、互检比例是否达到规范要 求,控制点、界址点自检是否符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