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认同,由于各人基础不同,在
具体实施时采取的方法也各异,但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
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否则,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
本文通过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素质的提高、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教育教学方式的
改变阐述了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教学;教师地位;更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93-02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
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是
非常必要的,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他事关国家民族的存亡。
1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
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
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
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
难以落实。
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
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
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
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
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
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2提高自身素质
应对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
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
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
势在必行。
21德育素质的提高。
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
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
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因此教师要
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
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2业务素质的提高。
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
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
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
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
达能力等等。
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23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一
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
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
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
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
因此,
要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即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24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
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
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
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
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
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
思考的时间。
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
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
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4重新认识教材
确定地位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
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目的不仅
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
随着
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
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
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
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
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
另外我们可以
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
种教材的补充。
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5改变教育方式
融入素质教育在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
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
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电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
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而这又恰恰是现代教育
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野外观察能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同时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观
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而学校教育是主要的途径,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具有传播知识、信息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双重
责任,地理教师必须肩负重任,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