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吴欣歆(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第一,现代散文研究最新成果。

这部分主要选择一些对教学有影响的散文研究成果跟大家分享。

第二,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这部分主要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第三,现代散文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使用。

这部分主要分析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使用教学策略。

一、现代散文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影响中学现代散文教学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肖云儒近期发表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当初、当年和现在》,指出“二十来年的散文创作,随时代生活的变迁,随着一代一代作者观念的变化,早已远远超出了‘形散而神不散'那个时代的话语场和欣赏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对散文之‘神'作更宽泛的解释(如意蕴、情绪、甚至一种心理场)”,而不仅仅是主题和中心思想。

对于这个观点的争论与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都密切相关,它提醒我们思考,在现代散文的话语方式和写作手法都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现代散文的教学是否还能够沿着“概括内容——提炼主题——分析手法”的路径行进?刘锡庆教授曾撰写《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从大和小、外和内、实和虚、文和野、热和冷等十个字、五对关系总括了当代散文创作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指出散文在表现人、人性的深度上,大体有五个层面,即“实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性灵”层面,“心灵”层面,“生命体验”层面。

从这五个层面来看,我们教学中对解读散文的角度是否过于单一?能否从这样五个角度去解读散文,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著名的散文研究理论研究者陈剑晖提出要将“诗性”作为散文理论建构的核心词,他认为散文的“诗性”是“建立在人的个体存在、人的生命本真和丰饶的内心世界,是建立在事务的本原之上的诗性”“是散文最具心灵性的表达和情绪起伏的内在旋律,是人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的总体性感受”“是流荡于万事万物和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纯真的美质”。

在这一论述的基础上,他推演出精神诗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体性等层面来具体阐释“诗性”内涵。

进而,他进一步指出“散文是极自由极潇洒的文体,它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它的形式就是没有形式。

所以作为一个散文研究者,他要做的事就是以纯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自由的心态去感受散文的自由,以炽热的心去拥抱散文的心。

”陈建晖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散文的诗性非常重要,散文的教学应该是挥洒诗性的教学,过于理性的概括、分析、阐释恐怕并不合适。

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更为重要,而并非仅仅知道。

与其他文体的理论研究来说,散文研究相对薄弱,上述研究成果未必能代表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但与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反思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如何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下面,我将用课例分析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一下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说,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到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

不同教材版本中选入的现代散文篇目不同,根据选文的特点其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基于这三种学习方式,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生阅读现代散文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阅读目的不明确,没有根据文体特点确定阅读目标的能力;二是阅读意识不到位,文本细读的能力不强,该读到的地方没有读到,该读出来的东西没有读出来;三是生活体验的积累不丰厚,无法感受到文章的妙处。

综合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要重点从两个方面分析:(一) 课文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二) 根据学生需求,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具体分析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

【教学案例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看似浅显的文字背后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适宜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

对于这篇散文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意识很明确: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要弄清楚写了什么事,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者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境、情感。

学生有过听演讲的生活体验,也能够体味到作者描写的演讲过程的精妙。

基于上述分析,文本研习过程中老师的着力点应为强化学生文本细读的意识,帮助他们读到那些尚未读到的内容,关注那些尚未关注的细节。

基于这种认识,确定教学内容前的学情调查尤为重要。

怎么调查学情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做批注的方法。

先给学生两个批注示例,请学生阅读课文后用批注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批注示例如下:批注示例( 1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批注:排比的句式突出了语言的节奏感,让人感觉先生演讲时的动作多、幅度大,用连续的动作表现出难以描摹的情态:讲到“入境”激情迸发,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这样的动作表现出梁任公先生的率性而为。

批注示例( 2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批注:“敲秃头”,一个极具个性的记忆启动模式,丝毫没有常人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尴尬,这样的动作细节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毫不遮掩的真性情。

批注示例( 3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批注:“二十年”“不禁”“顿时”,说明先生朗诵的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已经与我的情感融为一体,“二十年”后我见到与诗歌相同的情境“不禁”哀从中来,“顿时”想起这首诗。

侧面写出了梁先生演讲的精彩。

这三个批注示例都体现出文本细读的倾向,从具体的词句出发分析形象、挖掘情感。

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自己的批注,这些批注能够呈现出他们学习的起点。

例如:学生批注 1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倒不是”、“也不是”、“实在是”三个词在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政治成就的同时,突出了他在学术上的巨大影响。

“戊戌政变”和“云南起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梁任公先生在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中是“主角”和“策划者”,可见其地位与影响之大,但青年学子关注的不是先生的政治成就,而是他的学术业绩。

学生批注 2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有”一词说明梁任公先生也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与其他人的演讲作对比,突出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精彩绝伦。

学生批注 3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读优美的文章已经是非常好的事了,但与听演讲比“趣味”相差很多,突出的是人的“趣味”,听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像看戏一般丰富多彩。

学生批注 4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课楼上大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人物的身材、容貌、衣着、步履、眼神都聚焦在人物的气质和气度上,“宽下巴”显出的坚毅,“肥大的长袍”展现的飘逸,“步履稳健”中的潇洒,“左右顾盼”中的亲和,正所谓“风神潇洒,光芒四射”。

学生批注 5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口张口大笑了。

一个“竟”字,展现了先生的行为真是超乎常态,完全不顾下面坐满了观众,深深沉浸在悲情之中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表现了先生的真性情。

“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又”字表现了先生情绪的大逆转,悲则痛苦流涕。

喜则张口大笑,情感十分豪放。

由以上 5 个学生的批注,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写的批注是“散点”,尚未关注到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例如批注1-3 ,涉及课文的 1-3 段,这三段联系极为紧密。

第一段先用政治成就和学术业绩做对比,再用其他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梁任公先生做对比,第三段用讲稿和讲演做对比,突出了梁任公先生。

这样的开头和京剧人物出场很相似。

人物出场之前锣鼓先响起来,然后是胡琴,然后人物在幕后叫板、幕后起唱,大幕拉开,主角还是不出来,先出来两个龙套,又出来两个龙套,官越大龙套越多,然后你觉得主角该出来了吧,不,中军出来了两边一站,一层一层地烘托之后大将才出场亮相。

作者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让读者对梁任公先生充满了期待,对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充满了期待。

这样散点式的批注说明学生能够一个一个词句地品味揣摩,但还没有建立联系、再整体感受的意识。

我们再来看看批注 4 ,批注 4 表明学生能抓住人物肖像和动作神态来感受梁任公先生风度、气势和作者的仰慕之情,但抓住了这一段的核心内容就不再继续研读、继续发现了。

弗罗伊德说,“你不要说话,你的表情、动作、衣着都在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你的内心世界”,品人如此,品文亦如此,文章中的每一个词句都在讲述着作者的情感,“我记得清清楚楚”,“坐满了听众”,可见这次演讲对于我的影响大,印象深刻。

我甚至记得当时的天气是“风和日丽”,环境是“坐满听众”,表现出记忆的深刻。

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地方,也有研究的价值,也有值得品味的东西,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核心部分去揣摩、品味,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到边缘的部分,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每一次读书都有新的收获,引领他们品味鉴赏就得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

批注 5 表明学生能够抓住文中的词句来分析人物的情和形象,但还没有联系课外内容的意识。

这一段文字中《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内容与人物的情感关系极为密切。

《桃花扇》表面是写爱情,实际是写历史。

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刻铲除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希望国家能够强盛起来,但最终未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可悲的人物;光绪皇帝十七岁登基,一心想变法图强,重用康有为梁启超,但以失败告终,自己也被幽禁。

梁任公先生这份悲痛里融入了自己的经历,融入了很复杂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出杜甫看到失地收复的喜悦,把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再结合梁任公先生的经历,我们就能帮助学生感受到梁任公先生的悲和喜都表现着他对祖国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