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1《论语》十则 ?原文和译文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 《学而》 )解词 : 时: 按时 ; 说: 同“悦”,愉快。
翻译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 :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 )解词 : 故: 旧的( 知识 ); 知: 理解、领悟。
翻译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 “学而不思则闰 ; 思而不学则殆。
” ( 《为政》 )解词 : 罔: 迷惑而无所得 ;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 )解词 : 愠: 恼恨。
翻译 : 孔于说 :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 那就是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 《公冶长》 )解词 : 耻: 以,, 为羞耻翻译 : 子贡问道 :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 )解词 :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导。
翻译 :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2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翻译 :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 )翻译 : 孔子说 : “(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罕》 )翻译 :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 : “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翻译 : 孔于说 :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 但并 ) 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 , 班固《汉书 ?艺文志》说 : “《论语》者 ,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 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 20 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
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李汉荣《山中访友》何其芳《秋天》原文阅读15 课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曹操步出夏门行之一观沧海东汉 (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行》,属古乐府《相如歌 ?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 见《文选》李善注 ) 。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 ( 序曲 ) ,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 ( 章 ) 。
当作于公元 207 年( 建安十二年 ) 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注释临 :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 é) 石: 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 通“苍”,青绿色。
海: 渤海何: 多么澹澹(d àn d àn): 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 ǒng zh ì): 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
峙 : 耸立。
萧瑟 : 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洪波 : 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 : 太阳和月亮若: 如同星汉 : 银河。
幸: 庆幸。
甚: 极点。
至: 非常,幸甚至哉 :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 歌吟咏志 : 即表达心志。
志: 理想次北固山下4[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1]注释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 路途中停宿 ; 这里是停泊,停驻的意思。
2 北固山 : 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3.客路 : 旅途。
4.青山 : 点题中“北固山”。
5.前: 向前航行。
6.平: 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7绿水: 长江8 潮平两岸阔 :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9 风正 : 风顺而和。
10悬: 挂。
11海日 : 海上的旭日。
12残夜 : 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3.旧年 : 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14 江春入旧年 :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15.乡书 : 思念故乡的书信。
16.归雁洛阳边 :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编辑本段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 : 南朝陈文帝天 (560,566) 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 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 : 即贾公亭。
唐贞元 ( 公元 785,804 年) 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 :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 副词,刚刚。
云脚低 ; 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 : 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 : 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 : 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 :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57、啄 : 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 : 向阳的树。
9、乱花 : 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 副词,渐渐的。
欲 : 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 : 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 刚够上。
没 : 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 : 百游不厌。
11、阴 : 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 : 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 : 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
14、没 (m?): 隐没。
15、湖东 : 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 : 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为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作者 :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简析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 " 明月 " 、" 清风 " 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 别枝惊鹊" 和 " 半夜鸣蝉 " 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 月" 和" 惊鹊 " , " 风 " 和 " 鸣蝉 "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
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