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湘饮食文化特色班级:给排水131 姓名:伍朝麟学号:201310524108“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有利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地方风味的食品和菜肴,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许多旅游者每到一地,便兴致勃勃地品尝。
一个导游,了解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向游客作适当介绍,可增添游客的乐趣。
第一节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集野果,捕捉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礼记·礼运》篇记载:“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
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了陶器的产生。
陶器发明以后,就被用作炊具和食具,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人类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解体,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从夏到秦,我国先民的烹饪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商代名臣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叙述了商汤之时的烹饪状况,提出了烹饪理论的一些基本论点。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而黄河流域最早的名菜——周代八珍则标志着先秦烹饪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八珍”是周代宫廷名菜,对后代影响深远,成为烹饪中特定的名词。
周代还盛行饮食疗法,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叙述了古人常说的“医食同源”。
秦汉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日趋成熟。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既引进了西方食品,同时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向了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的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这一时期与饮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隋唐五代在食疗方面有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论。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这可以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
从两宋到明清,我国烹饪理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特别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烹饪理论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
古湖湘文化之湖湘饮食文化湖南菜以腴滑肥润为主,多将辣椒当主菜食用,不仅有北方的咸,也有南方的甜,更有本地特色之辣与酸。
香、嫩、清、脆是其特色,所用材料以新鲜、价廉物美为原则。
湖南菜特别讲究原料的入味,技法多样,有烧、炒、蒸、熏等方法,尤以“蒸”菜见长。
最为精湛的是煨,原汁原味。
且刀功精妙,形味兼美,菜肴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湖南菜的特殊原料有豆豉、茶油、辣油、辣酱、花椒、茴香、桂皮等,使湖南菜增色不少。
湖南菜以辛辣著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辣椒。
湖南人对辣椒“宠爱有加”,几乎吃什么都放辣椒。
湖南的辣椒也特别辣。
湘菜三大流派:湘江流域、洞庭湖区以及湘西山区三大流派。
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
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
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
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
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
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
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
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
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
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
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
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今1 饮食方面稍平淡,仍讲究辣,但,讲究辣而不伤。
在注重口味的同时,也注意身体平衡和营养的充足2 饮食日益丰富,从燕窝、鱼翅、生猛海鲜到小吃、火锅、各派炒菜,可以说天下美食应有尽有。
口味多样化~~~~3 环境格调高雅、注重健康养生,更多的人开始讲究吃健康,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
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
而我,最喜欢广州的饮食文化,广州的饮食文化闻名全国。
所谓“食在广州”。
广州每年都有美食节,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粤菜:粤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它发源于岭南,在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
汉魏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的南方大门,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四季常青,物产丰富,山珍海味无所不有,蔬果时鲜四季不同,是与海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社会经济因此得以繁荣,同时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加快了与中国各地及各国烹调文化的交流。
中外各种食法逐渐被吸收,使广东的烹调技艺得以不断充实和改善,其独具的风格日益鲜明。
明、清时期大开海运,对外开放口岸,广州商市得到进一步繁荣,饮食业也因此蓬勃兴起.旅居海外的广东华侨众多,又把在欧美、东南亚学到的烹调技巧带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粤菜藉此形势迅速发展,终于形成了集南北风味于一炉、融中西烹饪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并在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名扬海内外。
广东人的“吃”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一个是广东的早茶,连外地人来到广州第一件事就是“去喝个广东的早茶”,没喝过广东的早茶,等于没有来到广东,就像去了北京没有吃烤鸭一样;另一个就是“什么都敢吃”,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着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地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
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第二代南越王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文物。
粤菜以广州菜作为代表,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
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
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
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
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
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
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
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从早茶喝到夜茶“饮茶粤海未能忘。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
早上见面,其他地方的问候语大多是“吃了吗”,广州人则往往是“饮咗茶未啊?”(喝茶了吗?)。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一盅两件,优哉游哉;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
由此可见,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
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着特质。
现在的广州,喝早茶并没有时间的限制,再无须为了喝早茶而赶个大早,一桌子人都是瞌睡眼对瞌睡眼。
广州的茶市从早晨一直延续到深夜,广州人也可以一路从早茶喝到下午茶再到夜茶。
虽是一个“茶”字当头,唱主角的却不是茶,喝茶的人对喝的是什么茶也并不讲究。
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喝早茶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情。
通常是周末的晚上,亲戚们先打电话互相告知:明天去喝早茶!小孩子自是开心得不行,一个晚上都是兴高采烈地盼着,第二天早早起了身,六点多就拉着大队人马杀到宾馆里去。
七点钟是早茶最旺场的时间段,去迟了就没有位子了。
看着外面排队等位的人群,坐着的人都是心里窃喜,一副得意的表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末早上能爬起来的时间是越来越迟了,周围的朋友也都如此,再没有周末早上呼朋唤友去喝早茶的心情。
放眼早晨的茶楼,最捧场的是早起的老人家们,拿着报纸,聊着家常,一看一聊就是一个早上。
饮茶习惯:喝茶的时候,小姐总会殷勤地问一句:“请问饮什么茶?”其实,通常只有几种大众选择:乌龙、铁观音、花茶、菊花,每人的茶位费也不过一元两元,菊花会略贵一点,两三元至五元,即使是大酒家星级宾馆,茶位费也都是平民价钱,喝茶的亲民性由此可见一斑。
特色小吃:1、萝卜牛腩:萝卜牛腩是广州有名的传统小吃,以白萝卜、新鲜牛腩,配以佐料长时间炖制而成。
在一些繁华的路段如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地,萝卜牛腩的清香飘满街。
在街上,你会常见到端着碗吃着萝卜牛腩逛街的人,特别是少男少女们。
2、云吞面:是广州人对馄饨的俗称,在上下九路、西华路、人民路一带都很多这种卖云吞面的小吃店。
由于此品汤味浓郁,云吞皮薄馅多,蛋面有弹牙之感,因而成为广州人早餐、小点的美食。
3、肠粉:广州的一种特色小吃,是广州人爱吃的小食,也是广州大小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
因形似猪肠,广州人也称之为猪肠粉。
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
4、及第粥:伍湛记为民国时期着名小食店,坐落在荔湾文昌巷,它的粥类以及第粥最为出名,粥底有腐竹白果大地鱼等,粥色白鲜明,米水交融,味鲜香厚。
5、双皮奶:南信双皮奶是南信牛奶甜品店的招牌食品。
炖好后牛奶双层凝固,色洁白,呈膏状,半固体,光洁平滑,奶皮不离碗边,风味甜香软滑,营养丰富,具润肺养颜之效。
6、龟苓膏:广州人怕上火,因此最爱吃龟苓膏。
广州人自制的龟苓膏呈棕褐色,为胶状,容器是什么形状它便是什么形状,一小钵一小钵,加蜜后显得晶莹,入口甜,回味苦。
据说越苦越好,可以清热败火,多吃为宜。
驰名点心:广东美点之多,恐怕可称得上是全国之冠。
皮有四大类二十三种;馅有三大类四十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