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选择题 (1)

马克思选择题 (1)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A 客观实在性B 实物性C 结构性D 可分性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应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体现了(C )A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 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斗争性和统一性C 变动性和稳定性D 绝对性和相对性7、“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体现(D )A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 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 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 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的哲学道理是(D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9、对于下列何种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C )A 世界的运动发展问题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 世界的可知性问题10、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这种观点是(A )A、唯心主义时空观B、唯物主义时空观C、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D、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11、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C )A 主观唯心论B 形而上学C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D 客观唯心主义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D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A 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B 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C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 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5、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这种观点是( A)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 B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1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一种( D )A、神学历史观B、自然主义历史观C、唯心主义历史观D、唯物主义历史观18、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分歧在于:( B )A、世界是否有统一的本原B、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C、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D、世界是否存在矛盾19、“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是 ( A )A、主观唯心论B、客观唯心论C、庸俗唯物论D、辩证唯物论2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 A)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运动的有限性、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1.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是说( B )A.时间、空间的主观性 B.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C.时间、空间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时间、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22.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B )A.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C.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2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24.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过程是( B )A.在原有基础上周而复始的过程 B.事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D.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过程多项选择:1、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说明(B C )A 物质范畴和具体的实物无关B 物质范畴是普遍的哲学范畴C 物质范畴和具体的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 物质范畴是各种具体事物的简单相加 E、物质是人的主观产物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表现在(C E )A 必然性可以脱离偶然性而单独存在B 偶然性可以脱离必然性而单独存在C 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支配着偶然性D 偶然性必须通过必然性来体现E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3、在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为(B C )A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B 只见对立,不见同一,在绝对对立中思维C 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在绝对同一中思维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E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4、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否定方面就是指(A B )A 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促使其终结的方面B 现存事物所包含的促使其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事物的方面E 事物中包含的不合理的、具有消极作用的因素5、“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说明对待中外文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A D )A 既克服又保留B 照搬照抄C 全盘否定D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E 批判与继承相分离6、在事物的周期性发展中,第三阶段仿佛向旧事物回归 ( B D )A 这种回归是真正意义上向旧事物的回归B 这种回归仅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C 这种回归说明事物又回到了出发点D 这种回归是形式上的回复、内容上的提高E 这种回归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所有特征7、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主要表现为(A B )A 物质运动一定要在时空中进行B 时间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C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主体D 时间、空间是人们考察物质运动的先天形式E 时间、空间可以先于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8、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在于(ABCDE)A 坚持了唯物主义客观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哲学划清了界限B 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 正确理解了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D 对现代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E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BCD )A 不理解静止就不能理解运动B 不理解静止就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C 静止是科学分析的条件D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划清界限E 只有了解静止才能防止唯心主义10、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以下几点含义(ACD )A 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 任何一个事物都处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E 事物有时处于联系之中,有时不处于联系中11、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以下几点(A B D E)A 规律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B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规律是可以任意创造和消灭的D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E 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12、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ACDE )A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B 共性是个性的总和C 个性比共性丰富D 个性包括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E 共性不能包括个性13、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是(ACDE )A 事物之间彼此孤立,没有联系B 否认世界的物质性C 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D 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E 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1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BCDE )A 主观性B 机械性C 片面性D 形而上学性E 不彻底性15、割裂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A E ) A、庸俗进化论或激变论 B、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 C、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 D、可知论或不可知论 E、社会改良主义或冒险主义16、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A D)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原型”17、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的《新华字典》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接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

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这表明人们的意识( A C D)A 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 取决于词语含义的变C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D 需要借助于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18、下列有关时空相对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B C E )A、时空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的制约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可变的C、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D、否认时空的相对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时空观E、否认时空的相对性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时空观19.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C,D)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0.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B,C,D )A.劳动创造了人脑B.劳动创造了人手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D. 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 )A.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两者的区别在于(A BC D)A、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C、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D、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形而上学否认矛盾是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E、唯物辩证法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形而上学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23、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 B C D)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2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B C D)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 A B C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社会学E、西方哲学2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是: ( A B 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古希腊哲学E、中世纪神学一、单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A 唯物主义观点B 实践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D 普遍联系的观点2、真理一元论就是对于一个确定的认识对象:( B )A 只能有一种认识B 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C 正确的认识能一次获取3、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