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1-8章选择题大全及答案

马克思1-8章选择题大全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

不可知论C。

诡辩论D。

二元论5.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6.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A.客观存在的B。

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

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8.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9.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离B。

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际相分离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D。

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与局部关系B。

一般与个别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关系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A.阶级性B。

科学性C.革命性D。

实践性1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否证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

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

为人民服务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C.物质世界是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D。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

物是观念的集合C。

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

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它是()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内容,各门具体科学是形式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具体科学只是相对真理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A.它的研究对象发生深刻变化B.它的理论内容日益完备和科学化C.它的功能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D.它具备了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E.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是()A.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B。

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斗争不力C.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D.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E.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活动造成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第二章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

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

是对物质的自我猜测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8.空间是指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9.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

是有限的 C。

是可知的 D。

是相对的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手脚分工 B。

语言的产生 C。

社会的出现 D。

劳动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唯意志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 B。

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

它的矛盾性14.事物的规律是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

事物的普遍的联系C.现象之间的联系 D。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5.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A.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二、多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D。

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客观时间空间的反映E.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主观概念2.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A。

意识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会产生出比人类思维更高级的思维C。

辩证唯物论关于意识本质规定的科学性D.由于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因而是可能的E.人类思维将最终发展到机器思维3.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在理论上会导致()A.机械唯物论B。

庸俗进化论C。

庸俗唯物论D。

各种唯心论E。

折衷主义4.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表现在( )A.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B.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C.意识不仅能反映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D.意识不仅能认识现在,而且能预见将来E.意识不仅能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而且可以构造一个幻想的世界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 B。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体中 D。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E.运动和静止可以截然分开6.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A.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 B。

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C.时间和空间随着人们的观念变化而变化 D。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E.“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能否定的7.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纸上谈兵 B。

画饼充饥 C。

实事求是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E。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第三章1.辩证联系的含义是()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3.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

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

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

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6.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8.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

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