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 2.C
• 【解析】
• A选项中“推行”缺少宾语中心词,应 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 • B选项中“接受、理解和掌握”语序不 当,应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 D项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在“周年” 后加上“纪念日”。
•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 分)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tǐng归时闻草声。
• 5.D(后半句为干扰项) • 【解析】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是指由国家文物局确定并 发布的中国文化遗产图形标志。确定时间:2005年08 月1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金沙“四鸟绕日”金 饰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鸟绕日”金饰 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 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这是 本世纪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此金饰图案构图严谨、 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 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 水平的完美结合。专家认为,“四鸟绕日”图案是中华 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所表达的 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 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 命感。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3.B • 【解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 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 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效果:或增添特 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 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 A项选自黄庶的《探春》,这二句说东风拿起刀 尺,裁剪出万叶千花,将“东风”拟人化; • B 项出自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上句着眼视 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 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此项未使用比拟手法。
•
1.B
•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 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 踟蹰: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 集聚:集合;聚合。 • 积淀:①【动】积累沉淀。②【名】所积累沉淀
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
•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 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 努力。
•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 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 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 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 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项是(3分) •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 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 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 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 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 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 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 D.今年5月9 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 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考生 可仔细观察图片,找到关键信息,然 后进行归纳,再对应选项确定答案。 •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 为表达运用E。
•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①君欧阳氏,讳发,字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及解析
•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 一组是(3分)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 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_。读书,让绵延 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 来 ____▲_____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_的精神, 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 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 条。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① 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 成员身上 •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 殖力 •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 4.A
• 【解析】语段开头一句是总写,写清明节 的习俗,用了“除了……还要”的句式, 暗示下文应该说明“插上柳条”的意义。 所以应首先选⑥句,③句与⑥句是因果关 系,④句与①句是对“意义”的进一步解 释,所以应选A 。 • 此外,还可充分利用选项中的关联词、代 词以及“句链”来帮助判断,效果更好, 准确率更高。
•
• C项选自宋· 秦观《春日五首》(其一),两 句虽是写花,却赋予物态以人情,经雨的芍药 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 一个醉卧晓枝。
• D项出自宋代诗人刘攽的《新晴》,诗人 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 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 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 翻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