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 在计划经济制下,由于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国有企业 出现亏损,并且亏损面越来越大, 1961年,国有企业亏损额 达103·2亿元,之后经过对国有企业的调整,亏损额有所降低。
(4)停滞时期(1966~1978年)
• 1970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 革扩大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中央 开始彻底下放所属工业企事业单位,扩大地 方的计划权,地方以计划权为核心的管理权 的不断扩大。第二次国有企业改革重蹈了 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覆辙,酿成了当时被 称为“三突破”的大混乱。陷入了“一放 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 的怪圈。
邮政、公共交通、自来水、污水处理及环保、博物馆、公园森林、航空管制 、部分跨州电力水利及公路铁路、部分港口、部分军事工业、航天、老人穷 人及退伍军人养老和医疗保险。
• (2)各级国有企业只向联邦、州和市镇议会负责,其建立与撤销、经营范围 及领域、商品及服务价格制定、拨款贷款、高管任免及薪酬均必须由同级议 会审查批准,政府只能严格按议会发布的命令(法案)具体执行对所属企业 的监管。联邦大型国有企业(如成立于1826年的国家博物馆和成立于20世纪 30年代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甚至还设有由总统、副总统、民主党与共和 党代表、民众代表组成的董事会,企业除对联邦议会负责外还得接受该董事 会的监督。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烂摊子,计划经济可以集中 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 国际背景
•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危机后,当时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普 遍实行计划经济。
• 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国经济接受苏联的援助,同时也接受了苏联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
• 国有控股公司由政府出资控股,受公司法规范。这类企业 兼具社会公共目标和经济目标,以经济目标支撑社会公共 目标。
• 国有参股公司严格来说应该称之为“国家参股公司”或 “政府参股公司”,不是国有企业,政府只是普通参股者, 受到公司法规范。这类企业与一般竞争性企业无疑,没有 强制性社会公共目标,经济目标居主导。
国有企业改革阶段
2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反 映了改革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 1978-1984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 • 1985-1993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行两权(即所 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 1994—2002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 2003—2014年,股份制改革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 1979年年初,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 家企业作为扩大自主经 营权的试点,拉开了放权 让利的序幕,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到1980 年,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6000多个。
• 按可比价格计算,国营工业产值增长了 17.1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55%。
•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作为当时经济形式的主体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讨论: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产生了什 么影响?
➢ 基本上没有市场
通过计实行资金计划管理的出纳机构; 政府既管理宏观经济活动,又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直管企业,企业的人财物管理和产 供销活动,都要按国家计划进行。
• (3)为体现“公私官民平等和政府不与民争利”的法律原则,国有企业除享受 政府经议会批准的固定拨款(如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每年1.3亿美元),基本 没有其他特权,甚至有明文规定国有企业不得上市融资。
• 讨论:
• 为什么建国后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
为什么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历史条件
➢ 计划当局制定生产和分配决策
1957年,国家计划管理的工业生产产品由115种增加到290种;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由 220多种增加到530多种。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约34%,其中有 75%由中央支配。
➢ 国家计划委员会全盘负责经济计划的编制、综合平衡等
▪ 国民经济计划编制的程序:“两下一上” 第一步,国家制定计划的控制数字,下达给部门和地方。 第二步,各部门、各地方根据计划控制数字,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计 划草案,上报国家计划委员会。 第三步,在各部门、各地区计划草案的基础上,国家进行综合平衡。
国有企业改革——内涵
•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 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
• 国家对经济只进行宏观调控,不再进行政治 干预,放手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休克疗法”的要义是一步到位,迅速转轨,在短期
内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经济转
轨过程中实行“休克疗法”。
以俄罗斯为例,1996年和1991年相比,其国内生产总 值下降了45%。下降幅度大大超过了苏联卫国战争时 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5%)和美国1929-1933年的“ 大萧条”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整个国民经 济倒退了将近20年。
(1)扩大企业自主权(1978—1984 )
当时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权力 过于集中。扩大企业自主权就是要有下放权利,让 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 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 1978年,中共四川省委确定了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新都县 氮肥厂、四川化工厂、陵江机床厂和南充绸厂六家国家企业进行扩权试 点,当时扩权的内容很简单,即完成生产任务后可以利润留成分发奖金。 1979年则扩大到100户企业。
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 • 四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
国有企业。 • (2)成长时期(1953~1957) •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有经济的总投资为612亿元,建
立起一大批工业化所需而在我国基础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 业,形成一批国家建设投资的国有工业企业。
我国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阶段
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转变。
1、改革模式
➢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和前苏联、东欧的激进的“休克疗法”
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中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会震动过大,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经济转轨。有人认为,这是 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特 征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味强调扩大企业的规模, 增加资本及劳动力投入,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同时企业还需要负担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包 括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幼儿看护等。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绩 效
• 统计资料表明,在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 里,我国工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由19.5%上 升到49.4%,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而国营 工业又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
• 从 1945年开始,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 归国有,法国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些大 公司改为国家接管。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 从战争结束的7个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个;美国政 府也创办了一些国有企业。
• 这些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能源部门、基础设施部门、提供 公共产品部门和科技开发部门。
➢ 基本上没有私营经济
在所有制方面,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 济的作用,排斥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952-1978年城镇不同经济成分格局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107页等
•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 国有企业改革?
(3)彷徨时期(1958~1965年)
• 从1957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调整企 业的隶属关系,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下放到地方, 虽然是将权力下放,但国有企业仍受行政管理,不可能解决 企业活力的问题,反而还造成了企业归属关系的混乱,到 1960年初,大多数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又重新收归中央 管理,国企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民族工业企业12.3万家,职工164万人 ,民族商业资本13万家,从业人员99万人,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民族工 业约占45%。
而代表官僚买办资本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约为200亿美元,其控制 的银行为2448家,占全国3489家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掌握的工业资本 也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在工业交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则占80%,官僚买办 家族控制工业掌握了全国钢铁的90%,电力的67%,布机的60%以上,还 垄断了全国的铁路和航空。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目 标
• 企业成本最大化——78年前,国有企业的 行为目标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其投入与产 出完全是按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目标而制定 ,不强调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企业不 需要为亏损负责。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特征
• “三铁” – “铁饭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指国 家分配工作,干不好只能调走,绝无失 业之忧。 – “铁工资”是指工资从就业开始就是那么多 ,顶多根据工龄长短进行增加,不会因 业绩的好坏而增加或者减少。 – “铁交易”是指当时国有企业之间的计划交 易都是固定的,供求关系非常稳定。
• 讨论:
• 应不应该存在国有企业?为什么存在国有 企业?
• 一个国家管理经济,是应该用市场经济手 段还是用计划经济手段,抑或是其他?
• 国有企业的普遍出现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一般垄断 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 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同时,在新科技革命的 浪潮推动下,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纯粹靠自由竞争维 系的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资 本主义国家开始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
国有企业的特征
• 资本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入,其全部资本或主要股份归国家所有。 • 在不同程度上,受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控制,不能违背政府的意志和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