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田水利知识点

农田水利知识点

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土壤水:通常将存在于非饱和带的水分称为土壤水,(土壤水是联系农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纽带,农田土壤水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的水,气,热,养分等状况,与作物生长关系密切,是作物生长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

)地下水:储存于饱和带的水分称为地下水。

土壤含水率:(习惯上称为含水量)是指一定量的土壤中所含有水分数量的多少,又称土壤湿度。

毛管水:是受土壤毛管力作用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毛管水依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又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毛管悬着水:在地下水埋深较大时,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助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毛管上升水:借助毛管力的作用,由地下水上升进入上层土体的水。

凋萎系数:出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点含水量,也称凋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在地下水埋藏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当充分降水或灌溉后,地表水完全入渗,并防止蒸发,经过几天时间,土壤剖面所保持的含水量,即为田间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包括吸湿水,薄膜水和毛管悬着水,其数量是三者数量的和)田间持水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

SPAC系统的主要内容:水分经由土壤到达植物根系,进入根系,通过细胞传输进入木质部,由植物的木质部到达叶片,再由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最后参与大气的湍流交换,形成一个统一、动态的互反馈连续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

在这一连续体中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土壤、植物和大气是SPAC系统的研究对象。

SPAC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水分在土壤、植物和大气中的传输。

水分总是从水势高的地方向水势低的地方运动。

作物需水量: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能取得高产潜力条件下的作物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量,包括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潜在腾发量):指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地块的长度和宽度都大于200m)矮草地(草高8~15cm)上的蒸发量。

作物系数:指不同发育期中需水量与可能蒸散量之比值。

植株蒸腾: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

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田面的水分蒸发,又称株间蒸发。

深层渗漏:是指灌溉水或降水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作物根系层土壤田间持水量,下渗到不能为作物利用的深层土壤现象。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是指在农业生产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作物生长过程中,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蒸发蒸腾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灌溉制度:是指某一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稳定高产,所制定的一整套向农田灌溉水的方案,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等四项内容。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区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几率,一般用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占计算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

灌溉水利用系数:净灌溉用水量W净与毛灌溉用水量W毛之比称为灌溉水利用系数,用η水表示。

W毛=W净/η水(W毛:毛灌溉用水量,W净灌溉用水量)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又称为灌溉模数。

畦灌:畦灌是将田块用畦梗分隔成许多矩形条状地块,灌溉水以薄层水流形式输入田间并渗入土壤的灌水方法。

喷灌: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像天然降雨一样进行喷灌。

沟灌:沟灌是在作物行间开挖灌水垄沟,将灌溉水引入田间垄沟,在流动的过程中借助重力作用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滴灌:滴灌是利用喷头、滴灌管等设备,以滴水或细小水流的方式,湿润植物根区附近土壤的灌水方法。

田间工程:通常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农渠)和固定沟道之间的条田范围内的临时渠道,排水小沟,田间道路,稻田的格田和田埂,旱地的灌水畦和灌水沟,小型建筑物以及土地平整等农田建设工程,是灌溉渠道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水量,亦即单位时间内喷洒在灌溉土地上的水深。

喷灌系统的设计喷灌强度不得大于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

喷灌均匀度:指在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

它是衡量喷灌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水滴打击强度:喷头喷洒出来的水滴对作物的影响,可用水滴打击强度来衡量。

水滴打击强度是单位喷洒面积内水滴对作物和土壤的打击动能,它与水滴的大小,降落速度及密集程度有关。

田间渠系指的是条田内部的灌溉网,包括毛渠、输水垄沟和灌水沟、畦等。

设计流量:是渠道的毛流量,它是设计渠道断面和渠系建筑物尺寸的主要依据。

自由渗流:渠道渗流不受地下水顶拖,在渗流过程中渠道中的水流与地下水不形成连续水流。

顶拖渗流:渠道渗流受地下水顶拖,在渗流过程中,渠道中的水流与地下水形成连续水流。

渠道的工作制度就是渠道的输水工作方式,分为续灌和轮灌两种。

续灌:在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自始至终连续输水的渠道,称为续灌渠道。

这种输水工作方式称为续灌。

轮灌:同一级渠道在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轮流输水的工作方式叫做轮灌。

实行轮灌的渠道称为轮灌渠道。

灌溉水源:是指天然水资源中可用于灌溉的水体,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其中地面水是主要形式。

地面水包括河川,湖泊径流以及在汇流过程中拦蓄起来的地面径流。

地下水一般是指潜水和层间水,前者又称为浅层地下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由于补给容易,埋藏较浅,便于开采,是灌溉水源之一。

管井:由于水井结构主要是由一系列井管组成,故称为管井。

当管井穿透整个含水层时称为完整井。

穿透部分含水层时称为非完整井。

农作物的设计排渍深度:是指控制农作物不受渍害的农田地下水排降深度农作物的耐渍深度:是指农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要求保持一定的地下水适宜埋藏深度。

即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状况适宜于农作物根系生长(有利于农作物增产)的地下水深度。

农作物的耐渍时间: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允许地下水有短期升至耐渍深度以上,其持续时间以不危害作物正常生长为限度,该持续时间称耐渍时间。

地下水临界深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排涝流量:排水沟道汛期需要排出因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量称为排涝流量。

排渍流量:是指非降雨期间为控制地下水位而经常排泄的地下水流量,即当地下水位达到一个控制要求时的地下水排水流量,又称日常流量。

排涝设计流量是指在发生除涝设计标准规定的设计暴雨时,排水沟中应通过的最大流量。

排涝模数:单位排涝面积上的最大排涝流量。

设计地下水排水模数或排渍模数:单位面积上的排渍流量。

灌水率图修正原则(填空):不影响作物需水要求为准则。

(1)尽量保持主要作物关键用水期的各次灌水时间不动或稍有移动(前后移动不超过3天)(2)在允许范围内适当调整各次灌水时间,延长或缩短,要使修正后的灌水率图比较均匀连续(3)为了减少输水损失,应使渠道工作制度比较平稳,在调整时不应使流量相差过大,一般q(min)≥40%q(min) (4)灌水时间上要分出次数,留出时间间隔为工程维修留出时间,应避免短期停水,特别应避免小于5天的短期停水现象。

一般从修正后的灌水率图中取延续时间较长(例如达到20~30天)的最大灌水率值作为设计灌水率,而不是短暂的高峰值,这样不致使设计的渠道断面过大,而增加渠道工程量。

但短期的高峰值不应大于设计灌水率的120%。

在渠道运用过程中,对短暂的大流量(大于设计灌水率的120%),可由渠堤超高部分的断面去满足。

P10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1)在既定的水源和水位情况下,各级渠道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对面积很小的局部高地宜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

一般来说,渠线应尽可能短直,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

尽可能与道路和防护林带,排水渠系等统一考虑,以减少渠道深挖高填和交叉建筑物的数量,节约工程投资及管理费用。

(3)渠道的布置应尽量与用水单位相结合,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4)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

渠道线路要直,上、下级渠道尽可能垂直,斗、农渠的间距要有利于机械耕作(5)要考虑综合利用。

山区,丘陵区的渠道布置应集中落差,以便发电和进行农副业加工。

(6)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在多数地区必须有灌有排,以便有效地调节农田水分状况。

通常先以天然河沟作为骨干排水沟道,布置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布置灌溉渠系。

应避免沟、渠交叉,以减少交叉建筑物。

(7)灌溉渠系布置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如耕作区道路,林带,居民点等规划)相配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生产和生活。

田间工程规划原则1、必须在农业发展规划和水利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2、田间工程规划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既要充分考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要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当年增产。

3、田间工程规划必须因地制宜,注重调查研究。

4、田间工程规划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执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排水工程的规划布置原则(简答or论述)1、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尽量增加自流排水面积,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2、系统分级合理,长短适当,排水与行政区划相结合,以利于机耕和统一管理。

3、尽量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特别注意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以保障排水流畅。

4、建筑物尽量集中。

尽量减少交叉。

5、系统线路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争取做到“一直、二短、三安全”。

线路尽量避免深挖高填、风化岩层、节理发育的破碎带和强透水地带。

6、灌排配套,有灌有排,保证及时灌溉与排水。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灌溉水的水量损失主要有:①渗水损失。

包括各级输水渠道通过渠底、边坡土壤空隙渗漏的水量和田间深层渗漏的水量。

②漏水损失。

包括由于地质条件、生物作用或施工不良而形成漏缝或裂隙损失的水量,或因管理不善引起的田面流失及泄水损失,工程失修引起的建筑物漏水等原因造成的水量损失,这是应该在施工、管理中加以避免的。

③蒸发损失。

沿渠道水面蒸发的水量,可根据水面蒸发资料及渠道总水面积近似求得,其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三种输水损失中,渗水损失最大,漏水损失次之,水面蒸发损失最小。

灌溉水的水量损失,直接影响着灌溉水的利用程度,因此,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从灌溉水量损失方面来考虑主要有防渗措施、土壤质地及地下水埋深、灌区类型、灌区地理位置、灌区规模、渠道级别及灌溉技术等。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提高方法:(1)配水:加强配水工作,提高配水质量,避免超过安全输水高度放水,在计划引水流量时,要尽可能与渠道设计输水能力相吻合。

(2)采取工程技术措施:①进行渠道衬砌,防止渠道渗漏②塑料防渗法③改进灌水技术(3)加强灌溉管理①加强计划用水管理②健全各项制度和巡渠组织③推进先进灌水技术④加强建筑物维修⑤整修渠道绪论农田水分的不足和过多的调节措施:灌溉和排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