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碑

魏碑






灵 庙 碑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 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 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 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 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 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 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 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 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 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 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1、侧锋落笔; 2、捻管内旋; 3、行笔趋势向上; 4、驻笔; 5、向右下; 6、略驻 7、回锋收笔。

1、侧锋落笔; 2、捻管外旋向下; 3、笔管向上微偃, 抢锋下行且按且提。 4、驻笔; 5、向右下行笔; 6、回笔。

1、侧锋落笔; 2、捻管外旋向下; 3、笔管向上微偃, 抢笔下行; 4、力送笔端。
封 龙 山 碑

康有为(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又号明夷、更甡、西 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 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 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 海”,清光绪年间进士, 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 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 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 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 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 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 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 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著有《康子篇》、《新学 伪经考》等。
魏碑技法与欣赏
主讲:熊沛军
一、魏碑产生及年代
二、魏碑的形成和特点
三、魏碑欣赏
四、魏碑的学习
五、清代和当代碑学代表名家作品欣赏
南北朝
南北朝书法形成两大派。南朝帖多,北朝碑多。 帖宜于行草,以流美为能;碑宜于楷隶,以方严为 尚。大致而言,南朝书法婉丽清媚,富有逸气;北 朝书法雄奇方朴,富有豪气。书家以无名者为多, 书体以魏碑最胜。隋代书法臻于统一,熔南北于一 炉,开启唐风。

孙秋生造像记北魏 宣武帝(元恪)景 明三年(502年) 五月廿七日造讫。 楷书,在洛阳龙门 石窟古阳洞南壁。 六朝碑刻中书家署 名者不多,此署萧 显庆书,但书家情 况不详,当为地位 低下的工匠或经书 手。此碑书犀利刚 劲,宽博朴厚,较 《始平公造像》笔 法多变,龙门碑刻 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品之一。
张 猛 龙 碑
张 猛 龙 碑
始平公碑:此 碑全称《比丘 慧成为亡父洛 州刺史始平公 造像记》。孟 达文、朱义章 书,北魏太和 廿二年(四九 八)九月刻, 在河南洛阳龙 门山。正书阳 文十行,行二 十字,有额六 字。
始 平 公 原 碑
民 国 拓 本
始 平 公
论经书诗
《北魏郑道昭论经书诗》 全称《诗五言与道俗十人 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锋山 论经书一首》,为郑道昭 自作诗。郑道昭(公元四 五五?——五一五年)字 佶伯,自称中岳先生,荥 阳(今属河南省)人。北 魏时历官至中书侍郎,国 子祭酒,秘书监,青光两 州刺史等,谥曰“文恭”。 《魏书》称:“好为诗赋, 未言其工书。”到清代中 叶考据之风盛行,提倡碑 学,穷山绝壁,遍访施拓, 郑氏书迹在山东云峰山、 天柱山发现。
崔 敬 邕 墓 志
封龙山碑:全称《元氏封龙山之
颂》。此碑原在元氏县王村山下,不大 为人所知,仅宋郑樵《通志》提到过它。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刘宝楠为元氏 县知县。刘是著名经学大师、《论语正 义》的作者。他在山下访得此碑,大加 叹服,命人移至城内薛文清祠。现在已 经下落不明了。幸好有拓本传世。北京 图书馆藏拓本卷轴长1.60米,宽0.93米, 拓本长1.58米,宽0.86米。碑立于汉桓 帝延熹七年(1 64)。无额无穿。连题共十 六行,行二十六字。碑刻全部为隶书, 石虽剥落,文多可读,笔画较细,遒劲 豪放,类似《乙瑛碑》,堪称汉碑之上 品。杨守敬《评碑记》说:“汉隶气魄 之大,无逾于此”。 是研究汉代书法和 历史以及封龙山祀典的宝贵资料,也是 学习隶书的极好范本。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 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 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 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 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 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 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二十六行, 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 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 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 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 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 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 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 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 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 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之 良苦。

1、落笔方切; 2、捻管内旋; 3、向下行笔; 4、驻笔; 5、回锋向上。

1、著力落笔; 2、捻管内旋; 3、往左下出锋; 力送笔端。

1、著力落笔; 2、提笔向右下; 3、驻笔; 4、回锋向上。

1、侧锋落笔; 2、捻管内旋; 3、中锋行笔; 4、驻笔; 5、向右下; 6、略驻; 7、回锋收笔。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
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其中尤以北魏的书法水平 为高,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 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及 《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 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 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 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丹上石, 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 夸张,免生习气。

此碑依山势 而刻,字径 大者20厘米, 小者12厘米 左右,字形 较扁,保留 明显的篆隶 笔意。通篇 宽宏博大, 纵情挥洒, 气势磅礴。 现代人要想 得北魏书法 之势,非看 此刻莫数。
论 经 书 诗
中岳嵩高灵庙碑

此碑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正书,碑阳23 行,行50字,碑阴7列,上2列字较大,计22行, 下5列16行,字较小,各列行数不等。额篆书阳文 4行共8字,侧刻唐大周天授三年(1692年)马元 贞投龙简记。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併宣扬 道教。碑今在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 此碑在魏碑书法中属於风格雄强一类。其书虽 云楷体,但结体、用笔仍处於隶、楷之间,是隶书 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康有为评此碑书法为“体兼隶 楷,笔互方圆。”併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 法“峻整”,给以极高的评价 。
魏 灵 藏 造 像 记
魏 灵 藏 造 像 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 《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 帝造像记》,简称《杨大 眼》,刻于北魏时期,位于 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是 “龙门二十品”之一,并与 《始平公》、《孙秋生》、 《魏灵藏》三种造像记一起 合称为“龙门四品”,是龙 门石窟2000余种北魏时期造 像记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 作品之一。用笔方峻,提按 顿挫明显,笔势雄奇,结体 庄重稳健。
魏碑的学习
1、怎样写方笔魏碑
2、怎样写圆笔魏碑 3、魏碑字的结构与章法
怎样写方笔魏碑
写魏碑必须写方笔,方笔险峻,重气势,重
茂密。一般选用长锋中楷或大楷笔,要把笔 毛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 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 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使主毫由侧转 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 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健回锋勿 耸肩。
清人何义门评论此碑说: “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 意象开阔……”也有人认为此碑 在《张猛龙》、《贾使君》两 碑之上。此志结字严谨,一笔 不苟,行笔迟重,墨色饱满, 笔画间也富有变化,表现出圆 浑、妍美之致并颇具雍容气象, 与一般魏碑表现的质直峭厉颇 异其趣。但若论变化无端、格 高韵厚,是无法同《张猛龙》 比肩的。
杨 大 眼 造 像 记
杨 大 眼 造 像 记
崔敬邕墓志

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 将军大中大夫临清男崔公之墓志铭》。楷书。此志刻 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河北 安平出土。不久石佚,故流传拓本甚少。现上海图书 馆、南京博物院有藏本。翻刻本则形神全失。。此志 书法与《郑文公碑》大小虽殊而体式相近,结字十分 严谨,用笔浑圆迟重,与唐碑区别甚大。颜,柳用笔 两头顿挫,中间无变化,而此志笔划中间遒劲多有变 化,生古拙之气。书家评此碑:“妙在张猛龙、贾使 君之上”。“书法直接无常。”。

此碑应是方笔露锋之典型 代表,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 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 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 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 力,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 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 利,有时如《宝子》之上扬。 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 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 一点,如蜻蜓掠水,皆能顺 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 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 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 怀隐瑰玉之神采。整篇看来, 严整肃穆,端庄隽洁

山不在高,有文则 名。云峰山因拥有众 多北朝刻石而驰名中 外,其中最负盛名的 是北魏《郑文公碑》、 《论经书》、《观海 童诗》等刻石,在中 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康有为在 《广艺舟双楫》中盛 赞:“《云峯山石刻》 体高气逸,密致而通 理,如仙人啸树,海 客泛槎,令人想象无 尽。若能以作大字, 其穠姿逸韵,当如食 防风粥,口香三日 也。”
郑 文 公 碑
郑 文 公 碑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 年 (公元520年)刻。青石 质,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 十九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 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 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 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出 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出土于山东德州;一 说清光 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后者 为 是。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 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 十 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 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