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者,如也。
我致力于魏碑书法临习已有十余载,虽极虑专精,然天资愚钝,却得之甚少。
现谈谈我在学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及感受,望方家学长批评指正;
魏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现有的碑版等拓片,几经拓磨风化等原因的缺失,损坏严重,已失去了它本来面貌。
还原魏碑书体的本身面貌和溯源书体的历史背景,是临习魏碑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
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中叶,碑学大兴,造就了如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等诸多巨匠。
他们的成功目标是经源头而取,辟成自己的流派,各自成宗。
康有为曾言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俊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
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桢墓志》及《张玄墓志》,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书强调以名碑、名帖来作为深学的法则,一些无名的或以刀代笔的小墓志、小造像、刑徒砖以及竹简、木简,一般的写经等等。
只能取其意,悟其天趣,不能做法。
学魏碑如只把重点放在以刀代笔的小石刻,不以张猛龙、始平公、张黑女、郑文公等名碑为宗的,虽是学古,却是歧途。
以刀代笔的小石刻及摩崖,临写时一定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
临书也不是以时间为绝对标准,也不能用临数万遍来衡量,更不是用小聪明代替砚田寂寞耕耘,必须以自己的智慧,清醒的大脑,最扎实的功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达到临书的真正收获。
一个好的碑帖,初始时只是视野中的印象,当对它产生好的感觉时,就非常想认识它,写它,研究它。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临习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所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郑板桥语)。
察就是读,读和临的比例应该是读、临参半,或者让其读帖的时间要更多一点。
当习帖到乱真的效果是不容易的,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其打出来。
要用最大的力气
打进去,用更大的勇气打出来。
也就是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亡。
”只有打好基础,方能入木三分吧!
我在临创魏碑书法作品时,不是对原碑的刻意模仿和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体现着自己的创造。
到现在对于魏碑的笔画究竟是写出来的还是刻出来的,一直是书法界争论不休的课题。
往往是形态易得,质感难求。
欲得其方,必得其厚,方能圆润雄强。
一读、二临、三领悟,应是每位书家的必修之路。
我此生无所求,只为爱此道足矣。